佛语人生哲理经典
(一)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二) 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内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
(三) 参禅念佛都是入道妙门,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圆融无碍。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与净本相辅而行。
(四) 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五)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六) 你记得回来的路,却为何忘了人间的距离。这岸的魂,莫问对岸的魂来自哪里?对岸的魂,莫问这岸的魂渡往何方。去吧,相忘于黎明时分的奈何桥底。
(七)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八)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九) 切记。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开悟,那是修道的绊脚石。
(十) 我们在修道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争”,不争是不和任何人争长论短,争是争非。
(十一)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十二)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十三) 我们无论什么也不能贪,要知足,要能忍,但这个无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所以不争、不贪就能福寿无边,你要是争、贪、搅、扰,就罪孽不少,要想出离三界,也是无有是处的。
(十四) 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十五)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十六) 五百年前结缘来,前生注定非今日。我叩首:若非今日是何日?
(十七) 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十八) 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十九)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二十)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二十一)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二十二) 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二十三) 有所执着,就是人心。无所执着就是道心。
(二十四) 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二十五) 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二十六)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二十七) 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二十八)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二十九)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三十)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三十一) 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三十二)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三十三) 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三十四) 古人说:“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运,超出命数之外。为何不吉祥,就是心里不吉祥,种下恶因,当然有恶报。若能改过从善,便可趋吉避凶。
(三十五)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三十六)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三十七)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三十八) 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lizhigushi.com]。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三十九) 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四十)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四十一)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四十二) 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佛、众生皆空,无悟、无施、无受。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四十三)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四十四) 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
(四十五) 能动静忘怀,利水清月现。
(四十六) 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四十七)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四十八)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四十九) 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五十) “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
(五十一)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五十二)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五十三)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五十四) 持名念佛就像拿着东西似的,总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五十五)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五十六)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五十七) 我问佛 :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五十八)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五十九)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六十)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六十一)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六十二)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六十三)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六十四)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六十五) 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六十六) 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六十七) 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六十八) 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六十九) 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七十)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七十一) 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七十二)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百态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七十三) 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那知因果理彻,如影随形,如响斯应,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
(七十四) 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七十五) 佛说 :无常便是有常 无知所以无畏.
(七十六)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七十七) 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佛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
(七十八)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七十九)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八十)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八十一)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八十二) 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八十三) 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
(八十四)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八十五) 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八十六)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八十七) 我们人不能挨骂,若有人骂我们,我们能受,这就是有德行。
(八十八)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八十九)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
(九十)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九十一) 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九十二)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