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花江北岸,靠江边住着两户人家,都是老两口子,无儿无女。一户姓孟,一户姓姜,都靠打鱼为生0两家住东西院儿,中间夹道柳条障子。一年春天,老孟家在障子边上种了几棵葫芦,老孟头儿精心侍弄。到了秋天,有一棵蔓儿爬到了老姜家那边,结了一个大葫芦。因为两家相处很好,啥事都不分你我,老孟家也没往回挪。老姜家对这个葫芦也非常喜欢,怕坠坏了秧伤了葫芦,老两口儿搭了个木架子,用板把它托起来。眼看到了霜降,老姜头儿怕冻坏葫芦,就把它摘下来,放到炕上了。
这天夜里7睡醒一觉,忽听像有个小孩儿在哭,老姜头儿点着灯,趴到大葫芦跟前儿一听,可吓坏了,里边有动静,把葫芦援得直响e他叫老伴儿快穿衣眼,说大葫芦成精了。老两口儿跑到外边就喊老孟头儿,老孟头儿和老伴儿穿好衣服赶快跑过来。听老姜头儿一说,老孟头儿就从墙上把锯摘下来,叫老姜头儿把着葫芦,他用锯转圈儿一点儿一点儿地拉,眼看就要锯扣头了,就听“喀嚓” 一声,葫芦两半儿了,里边露出个白胖的小姑娘,身上还穿着个小红兜肚,小眼珠滴溜儿直转。
两个老头儿都喊老伴儿拿床被来把孩子包上。两个老太太到跟前一看,葫芦里躺着个小胖姑娘,手刨脚登地瞅着人笑。四位没儿没女的老人,看着小姑娘,都有一股说不出来的乐呵劲儿。老姜头儿先说话了工“这葫芦是你们家种的,大嫂,你就把这孩子抱回去吧! ”老孟头儿一听,说, “这可不行。虽说是我家的葫芦蔓儿爬到你们家结了葫芦,可全是你们侍弄的。这是你们的福份,这孩子我们不能要。”老姜家让老孟家把孩子抱去,老孟家让老姜家把孩子留下,推让了好半天,老孟家才同意了。孟老太太把孩子抱起来刚要走,那孩子“哇”地一声哭起来了,老孟头儿忙叫老伴儿把孩子放下,打了个咳声说:“咱们没有得孩子的命啊,快家走吧! ”老两口儿又看了孩子一眼,刚要迈出门,孩子又哭开了。他倒转身走到孩子跟前,孩子又不哭了,一连几次都是这样。老姜头儿说:“反正咱们两家都没有儿女,就一起守这个孩子吧! ” 一句话把三位老人都说乐了,连小姑娘也冲着他们笑出了声儿。
第二天,老孟头儿和老姜头儿一商量,把两院中间夹的柳条障子全拔了,从此两院变成了一个院儿,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两个老头儿夭夭到江湾打鱼,两个老太太调着样儿喂养孩子。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小姑娘长得又白净又水灵,挺招人喜爱。两对老夫妻,爱如掌上明珠。
一天晚饭后,四个老人边逗孩子边商量说,“该给孩子起个名儿了。”四个人想了好半天也没想出来,因为孩子两个姓,不好起名儿啊.忽然,老姜头儿一拍大腿说M “有了,孟也别丢,姜也别扔,就叫,孟姜女'吧广老孟头儿一听乐坏了,连说:“行广行啊,两家的姓儿都有,还是个女孩儿,太好了!”
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儿就叫开了。
讲述者,最稹荣女64岁汉族榆树县大安乡
家务初小毕业
采录者*赵黄骂60岁干部高中毕业
采录时间* 1986年5月采录地点$榆树昙
附:异文
有个老孟家,就老两口子,屋檐下住着四个小燕子,有三个都出飞儿①了,只剩下一个不会飞O
这天,不会飞的这只小燕儿不知怎么从窝里掉下来,摔在窗台上了。老孟太太一看,
①出飞儿。指雏鸟则会自己打食. 小燕儿的腿摔坏了,就用黄瓜籽给它连湖带包,天天精心喂养。一喂喂了半个月,小燕子好了,能飞了。到了秋天飞往了南方。
第二年春天,小燕子又飞回来,叼来一粒葫芦籽儿,轻轻地放在她家炕上了。老孟太太就把这粒葫芦籽种上了,过几天,长出了一棵葫芦秧,这棵葫芦秧越长越大7 一爬爬到了邻居老姜家院儿里去了。老孟太太看见结葫芦啦,就在那院儿搭上一个托板儿。一晃儿秋天到了,老孟太太过那院儿去摘葫芦,一摘,觉得这葫芦挺沉,老头儿过来也拿不动。老太太说, “咱们用锯在这儿拉开吧! ”老头儿就把锯拿来了。当老头儿把葫芦拉开个口时,就看见里面有个肉蛋。老两口子慢慢把葫芦掰开,又用碗殖儿把肉蛋划开,一看里面是个胖乎乎的小闺女。
这时,老姜家眼热了,正好他们两口子也无儿无女,就和老孟家争着要?“这是在我们院里长的,应该算我们的! ”老孟家说3 "这是我们种的,根儿在我们家,凭啥算你们的? ”
两家因为这个打了官司,一个闺女两家要。州官就说:“这小闺女就属于你们两家的吧。”就这么,给闺女起个名字叫“孟姜女”。(舒兰县)
讲述者f苏年男60岁汉族舒兰县法林乡
代民识字
采录者.张平男32岁干部中学毕业王凤芹女47罗县评剧团演奏员采录时间$ 1987年3月采录地点,杼兰县讲述者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