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说不清是哪朝哪代,磨盘山脚下只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那时,磨盘山是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寸草不生,五谷不长。老王家的人只好把石头用毛驴驮到山外,送给大户人家修宅建院。他们用石头换回柴米油盐,勉强维持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这年八月十五傍晚,山道儿上走来一个要饭的老人。他身上穿一件大窟窿小眼子的破袄,手里拎着一个缺边儿少沿儿的瓦罐儿。老人晃晃悠悠地走到老王家门前,忽然昏倒在地上。老王家的人急忙把老人抬进屋里,放在炕头儿上,又忙着煮了一碗小米粥,一口一口地喂他。过了一会儿,老人慢慢睁开眼睛,爬下炕来,连句感谢的话都没说, 便哆哆嗦嗦地朝门外走。看他离拉歪斜的样子,这家人都留他再住几天养一养,老人也没客气,就住下了。
老人虽然瘦得皮包骨,饭量可不小。每顿饭煮一锅粥,差不多全叫他喝光了。粮食不够,老王家的大人和孩子只好忍饥挨饿,老王家的媳妇还把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儿,给老人补好了袄上的窟窿。
太阳东升西落,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老人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整天一言不发,活像个哑巴。老王家一家人热心照看着老人,没有一句怨言。
转眼老人已经住了七七四十九天。老人身子胖了,脸色也变得红扑扑的了。老人要走了,临出门时他突然说了话C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们一家人忠厚老实心眼儿好,日后定有好报。”他指了指门前的大山,接着说f “这是座宝山,山里有个金马驹,它拉的全是金豆子。明年开春,你们家能添一头小毛驴和一个葫芦。要好好照看这两样东西,三年后毛驴和葫芦能帮你们取出山里的金豆子。千万要记住,毛驴和葫芦必须长到整三年,差一天也不行,长不成可要出乱子呀。”说完话,老人拍拍老王家毛驴的脑门,又从怀里掏出一颗葫芦籽种在大门旁,然后把瓦^儿里的水浇在上面。做完这些事,老人化作一道白烟不见了。
冬去春来,王家的毛驴果然生下一头小毛驴,大门旁也果然有株葫芦秧破土而出。奇怪的是小毛驴浑身上下一色青,头囱、耳朵尖和小蹄子却是白的,葫芦秧五月初五开了一朵花,直到八月十五才坐一个葫芦纽儿。老王家的人一天三遍草料精心饲养着小毛驴,一天浇三次水精心培育着葫芦。一晃到了第三年。小毛驴长得油光水亮,膘肥体壮,葫芦长得翠绿,眼看还有几天就到八月十五了。
小毛驴和葫芦能取金豆子的事,一传俩,俩传仔,三十二个传四十八,八月十四早晨传到山外一个财主的耳朵里。财主家里钱满柜,粮成囤,不缺房子不少地,财主偏偏财狠食黑,爱财胜过惜命。他就带着一群如狼似虎的家丁来到磨盘山下,呼啦啦闯进了老王家的院子。
财主要强抢葫芦和小毛驴,老王家一家人冲上去说理,都被家丁推倒在地上。财主命令一个家丁去摘葫芦°家丁来到大门旁,双手抱着葫芦,左拧一下,右狞一下,拧了好一会儿也拧不下来。又有几个家丁围上去,搬的搬,砍的砍,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总算把葫芦弄了下来。家丁把葫芦交给财主,财主喜滋滋地伸手去接,没想到葫芦忽然飘了起来,飘呀,飘呀,飘得老高老高,飘到了一朵云彩里。财主一看葫芦飞了,又心疼、又恼火,忙叫家丁去牵毛驴。一帮家丁跑过去,拽的拽,推的推,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小毛驴却站在那里纹丝不动。财主恼羞成怒,绰起一根棒子往小毛驴身上就打。小毛驴两只大耳朵忽然竖起来,圆睁双眼,一甩脑辕挣断了缰绳。它把几个家丁踢翻在地上,撒开四蹄儿一阵风似的朝磨盘山跑去Q
财主一看小毛驴也跑了,气得火冒三丈,眼珠子发蓝。他大呼小叫地领着家丁就追小毛驴。老王家的人怕小毛驴被伤害,也随后追赶。人们来到山下全都惊呆了o只见小毛驴正围着山坡儿绕圈儿跑,大山四周烟气腾腾,火光闪闪,上半截山像一扇磨似的正在呼呼地转,一圈儿、二圈儿、三圈儿……,小毛驴四蹄生风,跑得像飞起来一般5三十圈儿、四十圈儿、五十圈儿……,小毛驴满身是汗,嘴里吐着白沫儿,越跑越慢。当它跑完九九八十一圈儿的时候,突然“扑通” 一声倒在地上累死了。老王家一家人都心疼地扑上去。这时只听见“轰隆隆”震天动地一声巨响,山腰儿突然裂开一道缝儿,缝儿里射出万道金光,只见里边有一匹金马驹扬着脖子“映映”直叫,它脚下是成雎成堆的金豆子。这时,那个葫芦从云彩里飞下来,一下子长到一人高,顺长支在山缝儿里。
财主一看破命地冲了进去,一群家丁也争着抢着钻进山缝儿。老王家的人看见山里的金豆子没动心,围着小毛驴伤心落泪。
在山缝儿里,财主和家丁脱了衣裳和裤子,大把大把地把金豆子往里边装,你争我夺,还动起手来。正当财主和家丁们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忽然听“喀叭” 一声响,支山的葫芦被压碎了,山缝儿一下子合上了O财主和家丁全部被压在里边,一个也没出来。因为还差一天才到八月十五,小毛驴和葫芦都没长成,小毛驴拉磨累死了,葫芦也被磨盘山压碎了。
打这儿,这座山就被人们称作“磨盘山” O
讲述者,栗学奎男39岁汉族吉林市郊区医生初中毕业
采录者.吕殿财另41? 文化干部
采录时间* 1985年1月7 EJ 采录地点*永吉县口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