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张飞坐镇阖中,平时除料理一些公事外,有空他就装扮成老百姓,自称张老 三,到附近各州府县去察访民情。 有一年的六月间,他走到了巴西宕渠①封窦堡②的街上。他在街上到处转了转,看到 那些案桌上卖肉的屠夫任意喊价,欺侮穷人。穿得好的价钱便宜还割好肉,穿得寿的价钱 又贵、还割不到好的肉,硬是“提刀割肉,两眼看人”。张飞心里有些冒火,但又怕暴露身分. 不好当面发作,便决定想个办法,把这些杀猪匠收拾一下。 他在场口上买了一口猪,杀了准备到街上去卖。但那些屠夫见他是远方人又没有拜码 头③就不准他搭摊子。他没有办法,只好在隔街不远的凉风娅的黄桶树下,搭了一张案桌 来卖肉。由于他卖肉价钱公道,贫富一样,钱足秤够,老少不欺,所以在他那里割肉的人很 多。更奇怪的是,不管天气再热,他卖的肉都活鲜鲜的一点不臭。因此,他的生意特别好 宕渠:古县名,即今达县、渠县、营山县等地。 封窦堡:地名,即现营山县封窦乡。堡,读作铺,关卡隘口的意思。 每天来割肉的人,都打拥堂①。久而久之,当地人还给他展了个言子:“张三爷的肉一一不 臭”。 张三爷的生意越来越好,街上那些卖肉的屠夫生意就冷淡了,他们不安逸②张三爷• 就结成一伙找他打麻烦。但张飞力大无穷,那些屠夫说打打不赢他,讲理讲不赢他,加之团 转四邻的人见张三爷买卖公平,又都维护他C杀猪匠们把张三爷莫可奈何,后来也只好改 变态度,公平交易,穷富不欺了。 张三爷见当地风气有些好转,过了一段时间,他便收拾行囊包裹,悄悄迷迷地离开了 封窦堡。虽然他离开了那里后再也没有去过了,但“张三爷卖肉一不臭”的故事,直到今 天还有很多的老年人在摆。
讲述者:黄二合男60岁营山县封窦乡文照村农民不识字
采录者:罗明常男51岁营山县文教局干部大学
采录时间、地点:1 986年6月30日于讲述人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