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县友爱乡,是西汉大文学家、大哲学家扬子云的故乡。过去这儿有座“子云书院”•在 书院进大门的草地边上,有一个“问字亭”。今天,亭子不在了,只留给我们一个动人的传 说。 扬子云先生还没到京城做官的时候,家里并不宽裕,一年四季只能粗茶淡饭过日子, 生活虽说清苦,可是他读书却十分用功。“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文章背得烂熟。他特 别喜欢司马相如的文章,爱写辞作赋。他这时年纪不大,名声倒传得很宽。 有一天,他在屋头作赋搞闷倦「,便慢慢走出屋门。他走到路边的一块草地上,坐r r 来,开始想他刚才作的辞赋咋个修改才好。他正想得上劲。忽然背后有人在叫他。他转身 一看,是附近的一个庄稼汉,身边还带个扎翘毛根儿的孩童。庄稼汉很恭敬地对他说:“先 生,又要劳烦你啦!” 扬子云以为是来借粮的。平时他和家里人对乡邻们一直很厚道,青黄不接的时候,总 要挪出个一升两升给断了炊的人家。因此,他对庄稼汉说:“我家里米也不多了,就挪个两 升给你吧」 庄稼汉一听,不住摇手说「先生,我不是借米,是来问字的。去年我来借米,你送了几 本书给我的孩子,说庄稼人也要认得字才好。我回去就抽空教孩子念书,可是,有些字认不 倒。平常想来问你,又怕打扰先生,今天望见先生在这儿闲耍,就……”扬子云笑了笑:“今 天我也不是闲耍,不过,你肯来问字,倒是件好事」 从这天起,庄稼汉只要望见扬子云走拢这路边的草地,就带着孩子跑来问字。不光他 一个人来问,附近的乡邻们也来问。问字的人多了,扬子云干脆每天安排一个时间,定时到 这块草地上来。并且,还把问字的人编了个顺序,编在前面的就早点来,编在后面的就迟点 来。这样,大家都不会多耽搁时间,可以在家里多做点事。 说来也怪,那块路边的草地,每天那么多人在上头踩,在上头坐,绿茸茸的草就是踩不 死,今天踩板了,明天一看照旧立冲冲的,坐在上面,又凉快又软和。夏去秋来又是冬天了, 这块草地还是绿茸茸的。不过,刮风下雪在露天坝头教人认字,那种滋味还是不大好受的。 扬子云倒没叫苦,乡邻们心头却不好受。说来更奇怪,就在入冬后不久的一个早晨,乡邻们 忽然发现:路边的草地上,平地耸起一座亭子。亭子修得虽然简陋,倒也宽敞、牢固。 从此以后,扬子云每天就在这座亭子头回答问字的人了,名声也越传越宽了。有人传 说,子云先生把所有的字都认得完。还有人说,问字的人不开腔,子云先生瞟一眼,就把要 203 i 热港:":;•:- •”二.窿.,•一 屋厘.於.:x %:.、.:士疝逢髓^琴察曲£献琼•风力赳脸后 , 问的字说得出来…… 有几个富豪人家的子弟,听说子云先生认字那么神,根本不相信,专门在古书里翻了 些占里古怪的字,提了两壶酒,跑到亭子上边喝酒边考先生的怪字。家里的人要扬子云不 理他们,说这些富家子弟是来肇皮①的。扬子云不这样看,他认为管他平民子弟也好,富家 子弟也好,只要是来问字,就有问必答。管他是问字求学问也好,借问字来寻开心也好,问 了字总会多认字,总是有好处的。果然,这些富豪子弟见先生什么难字奇字都能认,还要给 他们讲每个字的出处,也学规矩了,跟平民子弟一样,就老老实实地拜扬雄为师。后来,路 边上那个不知是谁修起的亭子,也不知又是谁给它取了个名字,就叫“问字亭”。
讲 述 者:黎逢舟 另50余岁 原祁县两路口乡小学教师 高中
采录者:陈治安男4 6岁郸县文化馆馆长大专
采录时间、地点:1958年采录,1985年根据回忆整理
附记: 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郸县)人。 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为人口吃,不能剧谈,以文章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