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的一个五月间,热得很,太阳像一团火,把秧田烤得很烫。人些在田头璐秧 子,好像踩在开水锅里。田头的草草多得很,大家蓦得很吃力。一个大爷说「天太热,要闷 死人了,我们是不是编一个歌来吼一吼? ”大家都说对,接着就你一句,他一句,一边德秧 子,一边吼起了自编的山歌。 正当大家吼得高兴的时候,府官坐着轿子过来了。那时候,凡是当官的经过,一路上的 人都要回避和肃静,不然的话,抓住了就要挨打、挨骂、受罚。可是这些种田人正吼唱得高 兴,根本没有留意到府官正从这里路过。大家既没有回避,也没有肃静,一个个仍然调声吆 吆地吼唱着,一个比一个吼唱得昂。 府官听到田头闹昂昂的,心头很不安逸。他停下轿,大骂:“大胆刁民,你们吼些啥子?” 一个胆大的胡子大爷回答「老爷,你不晓得,我们吼的是秧歌,德秧时吼一吼,秧子才长得 高,田头草草才吼得掉。不信你就看嘛。田头的草草多,我们一边德秧,一边唱歌,草草就 听到歌就吓跑了 J府官一看田头,草草硬是多得很,就说:“我下午转来,如果田头真的没 有草草了,我就赏你们一顿午饭,如果草草还在田头,我就要把你们各打五十大板,以后一 律不许唱歌J府官走后,大家把德过的秧子淹上深水,田头边草截截都见不到一丁点儿。 下午府官转来一看,田里果然光生生的,他真的以为山歌硬是把草草吓跑了。 大家要府官赏午饭,府官不甘心认输,高矮不答应,农民就横顺不放他走。还是师爷过 来打个圆场说「草草虽然跑光了,但你们还说过唱了山歌秧子要长。今天吼了一天,秧子 还是没有长。所以也不治你们的罪,也不赏你们的饭,一输一赢扯平算了! ”府官一听这话, 就要溜走。农民们不答应,围住了轿子。农民说秧子长了,府官说秧子没有长,谁也不让谁, 原先又没有比过高矮,哪个也说不服哪个。 还是上午那位胆大的胡子大爷说「老爷,你硬是不相信秧子长高了,这样吧,你下轿 来,比一下秧子的高矮,明天早上,你再来比一下秧子的高矮,要是秧子没有长,随便你关 班房、割脑壳、打板子、夹棍子,我们都没有活说。要是秧子长高了,你就要赏我们的饭,一 个人总不能把吐出去的口水又喝进来嘛! 胡子大爷的话在理,把师爷都吭起①了。府官只好下轿用尺子去比秧子的高矮。本来 ①吭起:无言答对的意思。 已是下午,秧子拿给太阳晒焉了,搭下来,没有好高;再加上府官从来没有种过田,他从水 面上比秧子,实际上只比了 - -个秧尖尖,秧子当然就很矮了 O 当天晚上,农民们把淹秧田的水排出去,田头的水一下浅了,自然就显得秧子高了,晚 卜一的战水又把白天晒篇的秧子提直了腰,看起来,秧子果然长高了一大截。 第二天一早,府官想:早点到田头去比量,我就不信薄秧唱歌能把秧子唱长。他一早就 带起师爷赶到田边,用尺子一量,硬是输定了。那些出早工的农民又在那边出头唱起了调 声吆吆的山歌。府官没有办法,只好认输,各人赏了一顿饭,因为是中午赏的,所以现在川 西坝子的农民把吃中午饭叫做吃“晌(赏)午",把原先自己吃的那顿饭往前头移了移,叫做 送腰台。送腰台的时间夹在早饭和午饭的中间。 从此,栽秧子和薄秧子时唱山歌,又送腰台又吃晌午的习惯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
讲述者:张子民男62岁郭县团结镇双桂村农民小学
采录者:卫志中、扬宗述
采录时间、地点:1987年2月于祁县团结镇
附记: 郸县人喜欢唱山歌,有“望丛赛歌会”的习俗。对这一民俗,清同治八年《郸县志・风俗》是这样记的: “乡俗最重插秧时际,春深绿暗红稀,流渐渐活,土膏乍酥,筒车竞响,缥声隔林,布谷交啼,子规在树。遥 闻袅袅纤歌,发于相湾柳曲间。清音婉转,听者怡神。凡插秧必多饮,方能入水。日必五酒或四酒,佐以肉 或豆乳。田间风味如此J这中间的“日必五酒或四酒”即指五顿饭或四顿饭JI]西坝习惯正常情况下三餐 或二餐,这四酒五酒指的是加了两顿“送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