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锁,天宫锁I孩子带,邪魔跑!大人带,去灾 祸I老人带,寿数高1 ” 这个谚语,从清初落到民间,数百年来一直在闽南一带 流传着。本地年事稍高一些的老人家,应该都还记得,也许 还曾背诵过它。 天官锁,它是什么东西?从哪儿来?有什么用?何以值 得人们这般传诵呢?下面就讲讲这个故事。 相传在清康熙时期,朝中尽是些奸臣,皇族内勾心斗 强,矛盾重重。当时的官员中,有位叫唐朝彝的老人家,他 在皇城的宗人府当府尹,秉性耿直,不避权贵,招惹许多皇 族官员的忌妒,常常设计喑害他。老人家并不畏惧,他依然 是镇静的,沉着的,屹立在1片漆黑的环境中,铁面无私, 尽心尽力办理着民间的一些案件,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老人家耳朵里填得满满的,一个坏贝勒的罪行,心里头 老是感到不自在。他恨不得马上找个机会,亲手杀掉这个坏 旦,为地方除暴安良。 在一个元宵夜晚,明月当空,皇城里的花灯大放光明。 村家姑娘们,个个都换上一身洁净的衣裳,招群结伴,欢欢 喜喜地进城来看热闹。 坏贝勒的胆子越来越火,行为越来越凶残。只见他把马 鞭子一挥,一直闯进妇女群中,一见有点姿色的女子,有的 调戏一番,有的命恶奴上前抢人】不上片刻,整个皇城就给 闹得人仰马翻,来不及逃避的妇女,一下子就械抢走了十多 个。她们被带回宫,任意奸淫,抗拒的全部惨遭杀害。 被抢走的妇女的亲人,愤恨万分,集结在府门前谩骂, 一见尸首抛出,赶忙上前认尸,看到自己的骨肉惨死,怒不 可遏,就哭哭嘀啼地跑到官厅去控告。 一告就告在宗人瘠的府堂上,老人家一听,脑子差点 给气炸了。他怒冲冲地把惊堂木一拍,根根毛发都竖起来, 寻思-卜,立即写封大红帖,婉转地把坏贝勒骗至公堂,然 后扳起铁青面孔,先打一顿,再审问口供,给判个偿命的死 刑r 康熙是个圆滑的家伙。他深知老人家的刚性,说一不 二,落在他手中的案件,是唯讲国法,不讲私情的。又见秦 章上列得条条有据,觉得无法正面庇护,反复想了好久,才 举笔批下:“六不杀”几行小字。 老人家摊开一看,顺口念着:“单日不茶,双日不杀, 露天不杀,着地不杀,城内不杀,城外不杀。” /熙想利用这六个条件刁难老人家,一打算通过这些限制 来开脱贝勒的死罪。.可是,一碰到这位聪明而又果敢的老人 家,就是再定出几个条件也是无济于事的0 老人家回府,灵机一动,很快就把方法想好。他马上叫 家人簧夜在城内外交界点一一月城门的中央。搭造木棚隔着 地,盖上芦蓬遮住天,候至深夜亥子相交、两日接£替的时 际,把坏贝勒押到木棚.匕一刀将他砍掠。 翌晨,康熙闻讯,又气又急,刚要发旨拿问,忽又想 起,闽南一带,民心还没归顺,门己这把皇帝椅子还坐得不 牢,沉吟些时候,心眼一歪,随即改变主意,连夜把老人家 召进宫中,象荷叶捧水珠似的,安慰几句,又把长期佩在自 家身上的“天官锁”摘下,亲手挂在老人家胸前,装着一付 菩萨同孔,假惺惺地说। “……亲王要杀你,可借这块锁的 保护,迅速离京,以免遭共暗算。''就这样连哄带吓,把老 人家遣返漳州专家。 康熙这么一搞鬼花招,对当时摇摇欲倒的统治者来说, 所起的作用可大了。一则,老人家一走,朝巾再也没有人与 他作梗,.可喊少亲族内愈来愈多的矛盾,二来,让老人家活 者回去,好表现自己的圣迹,以此以收买民心,同样,也可 援和当时闽甫一带民族抗清的情绪。这些,咱且不说它。 只说老人家斩了贝勒,老百姓气咽下了,他带着那块大 小官员见了都得下跪的“天官锁”,总算是一路平安返家 了。聪明的人仿制了它,把它挂在孩子的胸前,表面上说降 妖辟邪,实则在讥笑当时那些权奸I也希望着孩子长大,能 象老人家一样,忠贞不屈,爱民如子。因而,传到现在,闽 南的孩子们还在佩着“天宜锁”,
讲 述 人;陈登科,男6 0岁,退休牙医已殁 采录人;薛伯川,男6 0岁,退休干部 宋恭时间:1 9 8 8年2月 流传地区,漳阳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