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桥,原名东港桥,在龙海县步文乡政府附近.因水 流湍急,潺潺有声,清初姚启圣事修时改名响水桥,此桥虽 短,(约二十氽米)但却流传着一个有趣故事. 响水桥建于明洪武九年,横贯于漳厦公路上,自古以 来,是通往京都大路,但古时因桥梁简陋,常被洪水冲塌, 过往行人溺死于此甚多,姚启圣平海后驻漳时,开始重修. 姚启圣,浙江会稽人,因从征有功,康亲王竭力保奏, 擢为福建总督.康熙二十年.康亲王收复耿精忠,姚启圣战 胜郑经.驻兵于漳州一带.当时闽南,迭遭兵灾,十室九 空,加上闽境住有王、子、公, 伯及将军都统,还有皇室禁 旅,满军健儿这些清兵,吃百姓米,占百姓厝,还要百姓为 他当苦力,百姓妻女,被他糟蹋,百姓忌满人淫威,虽怨声 载道,但也无可奈何.至康亲王奉旨班师,清兵乘机掳去金 帛,不可胜计,侵占美女,也被带回.姚启圣一面请康亲王 下令禁止,一面筹款二十万两,赔偿二十万难民,解决了 汉.满之间矛盾,为此闽人感其思,多祀有长生裱位,供奉 姚公启圣,后来姚启圣清理库房,旷款七十二万两,就虚拨 用在建漳州响水桥,清政府对这一大笔开支,疑惑很大,派 人到漳州核实,消息一传,姚圣启如坐针毡,幸老天作美, 下了数天大雨,山洪暴涨,将响水桥淹没.当钦差大臣至万 松关,姚启圣早在那边迎接,并陪同钦差大人坐轿,从万松 关而来.至虎仔山后,但见眼前一片白茫茫,原来前面道 路,已被洪水所淹.姚启圣对钦差大人说,响水桥到了.钦 差下轿一看,但见前面并无桥影,正在疑惑,姚启圣又陪他 登上虎仔山顶.便见山下碧波横流,一里无边,他遥指着对 面隐约可见的铺下村端:‘大人呀I洪水太大啦,四里多长桥 粱,尽淹去了7雨还在下,水还在涨,姚启圣对清室有功, 端话颇重.钦差当即信以为真,糊涂地说产这么长的一座 桥,花款七十二万两,并不虚报呀严于是就回朝复命去了. 从此漳州一带就流传着一句“七十二万无徽(不敷)造响水 桥"这句谚语来讽剌一些说假话,造花账的人们.
讲述人:归侨陈牛鼻八十二岁 整理人:颜国枝整理 采录时间:一九八九年 流传地区:漳州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