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山西太原人石宪,往来于太原、代县之间做点小生意,盛夏时节,石宪经过雁门关外,酷暑难耐,烈日当头,石宪就猫在树荫下打瞌睡。 朦胧间,一个和尚走来,眼睛长得像马蜂,突出眼眶,穿着褐色葛布衣服,大腹便便形貌丑陋。 和尚对石宪说道:“施主,你中暑了,再呆在这儿非死不可!我的居所就在五台山南麓,离此不远,那里茂林修竹曲径通幽,更有一汪潭水碧波荡漾,乃是避暑胜地,你跟我去待会儿吧!” 石宪也觉得身体滚烫四肢无力,却一点汗都没有,显然是中暑的征兆,就跟着和尚一路西去。 穿越一片树林,走了四五里地,果然见一处绝佳所在,一汪潭水清幽碧绿,潭水四周是茂密的树林,还没近前就觉得凉风习习十分惬意。 还有十几名和尚在潭水中游来游去,样貌举止居然跟大和尚一模一样。 和尚笑道:“此潭名叫玄阴池,这些家伙都是我徒弟,太热了,到水中畅游不亦乐乎?” 于是,带着石宪绕着玄阴池散步,暑热之气一扫而光。 和尚笑道:“施主想不想听我徒弟们念诵经文?” 石宪点点头,池中群僧齐声呱噪,石宪听来听去,感觉不像诵经的声音。 一时诵经完毕,池中一个小和尚拱手道:“施主何不与我等一块畅游呢?” 石宪还未答应,那小和尚蹿了起来,一把拉着石宪落入水中,石宪只觉得池水清冷彻骨,不禁打了个哆嗦,已然苏醒。 发现自己还在树荫下躺着,天已黄昏,汗透衣衫,不禁两股战栗冷得发抖。 石宪不敢再耽搁,继续上路,来到一处村舍,在一户人家借宿了一宿。 第二天一大早,石宪感觉身体好差不多了,就继续上路,忽然听到路边有青蛙鸣叫,侧耳倾听,感觉就像是梦中群僧诵经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找寻,道路很熟悉,往西行,穿越一片树林,来到一处潭水边,水中一群蛤蟆游动,鸣叫聒噪不止。 又看见潭边石碑上,赫然刻着“玄阴池”三个大字,已经明白梦中的群僧就是这群蛤蟆了。 石宪勃然大怒:“好啊,这是什么世道?连蛤蟆都敢化作佛门中人迷惑世人了,我不除掉这些祸害,还会有别人受害!” 于是,石宪跃入水中,将所有的蛤蟆统统逮住杀掉,心满意足而去。 这些蛤蟆不过是跟人开个玩笑,并没怎么样嘛!也许是救了他呢,否则的话,可能这个石宪就真的中暑发病死在路边了! 人,也只有人,才会恩将仇报啊! 唐张读《宣室志》 民间故事:义犬怜孤 陕西扶风县天和寺,建在高岗之上,雄壮轩敞,底下修建的佛龛小屋很多,被一些穷困潦倒的乞丐流民当做栖身之所,赵老头也住在那里。 赵老头贫病交加孤苦无依,患有足疾,经常拄着木棍,衣衫褴褛地在集市上乞讨,很多好心人怜悯他,但凡有剩菜剩饭,就给他吃。 赵老头每次得到一些吃的,没有自己先吃,反倒唤来很多流浪狗,请狗兄弟先吃个够,自己吃些剩的聊以充饥即可。如此一年有余。 冬天到了,赵老头再次去集市要饭,返回天和寺途中,足疾发作,瘫倒路边,其时大雪纷飞,酷寒难耐,赵老头穿着破衣烂衫,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眼看就要被冻死。 忽然,那群流浪狗呼啸而至,绕着赵老头挤在一起,用体温温暖老人,赵老头苏醒,不禁热泪盈眶。 老人说道:“天寒地冻,你们这么做,不一会儿都会被冻僵而死的,快快去寺里避寒吧,不要管我!” 老人呼喝驱赶,想赶这些狗离开,但这群狗义薄云天,反而挤得更紧了。 如此过了十来天,老人在群狗的护持下,没有冻饿而死。这些狗兄弟意气得很,轮班倒去觅食,其余的继续守在老人身边取暖,寻来吃的先喂老人,老人这才得以延缓生命。 后来,老人终于支撑不住,撒手人寰。 群狗哀鸣呜咽,持续好几天,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狗是人类的朋友,极通人性,这则故事虽不出奇,但感人至深啊! 唐张读《宣室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