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清朝末年,林斌某社塾馆,学童十余名,延聘一塾 师,教读四书五经,不料,塾师因丁忧,辞馆守孝,馆门势 将关闭。这时适有一外地童生,为谋求职业,上门请任,东 家殷勤接待,为了试其才学,当场写出一上联,请他对下 联。上联曰: 一乡二里三先生、不读四书五经六艺,敢教七八九子, 十分可恶. 此联把数字从一至十全部占用,且带有讥讽之意,实乃 难对,然而童生并未被他难倒,马上续出下联: 十间九屋八东家,只兑七元六角五分,也存四三二意, 一等下流。 所续下联,将全组数目字倒转使用,又含有回报讥笑之 意。东家倒也服”,就聘为塾师。 光阴易逝,转眼已届清明佳节,依旧例,每逢节日,东 家应向塾师送礼节,甚至请宴-诙,以示尊师之意,可是直 至中午放学时,仍未见东家有什么动静,塾师就给东家的孩子 出一上联,要他带囿家中续对下联,下午交卷。上联日, “无花无酒过清明,”东家代子续下联:“有蒲有艾待端 午“,示意等到五月五日端午节才请你. 当端午节到时,,东家又不送礼,塾师依旧出上联,“屈原 望午节,”东家又代儿子犊下联:“牵牛待七夕。”又推到 七月七夕。 塾师等到七月七夕时,东家仍不送礼,塾师又依前出上 联, 竹本无心,节节空过, 东家又代子续下联: 黄花有约,久久未谢(即九月九日谐音》。 时至九月九日重阳之节,东家未便再行拖延,清早,便 着儿子邀请塾师来家赴午宴。饮酒之间,塾师看见桌下有一 只大公鸡在啄食,有意讨食,便对东家说:“鸡有七德,你 知晓吗? ”东家答日;“鸡有仁、义,礼、智、信等五德, 哪有七德”,塾师又曰,“除此五德外,还有我吃得,你舍 不得之德。“东家觉得鸡非宰不可了,立刻着家人将鸡宰 杀。当热腾腾的鸡肉端在桌上时,塾师拿动筷子,挟着鸡肉, 东家马上用筷子挟住他的筷子,说道;此雄鸡原为官报晨更 之用,为了你要求受用,于今日宰杀,实属枉死,难道你不 应该为它写篇祭文吗?塾师不加思索,随口念祭文日: '鸡之生兮,其鸣喈喈,鸡之死兮,无人收埋‘先生之 腹,暂作棺材,鸣砰哀哉。酱油辣椒全拿过来。尚飨。”东家 也无法再嗜弄了。
拽集整理:林家驹,6 9岁,林璜农民 采录时间:1 9 8 7年10月1 a 流传地区:长泰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