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有个贾秀才,饱读诗书,机智过人。娶了个老婆巫氏,不但长得美貌,而且温柔贤淑,知书达理。这两口子青春年少,恩爱无比,小日子本来过得如鱼得水,神仙难比。可惜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有道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等闲平地里起了波澜。
贾秀才在大人家处馆读书,有时候半年不在家。巫氏平时没事就在家里刺绣,丫鬟春花在家里陪巫氏,也不寂寞。
巫氏曾经绣了一幅观音图,手艺精湛,只见那观音宝相庄严,流光溢彩,简直跟活的一样。送到店里装裱,看见的人都赞叹不绝,有人想出重金收购,巫氏不肯,装裱完了拿回家挂在一间净室,好生供养。
这条街上有个观音庵,因为巫氏供奉观音,庵里的赵尼姑就常来走动,相熟之后,有时候还跟巫氏一起住几天也说不定。尼姑也邀请巫氏有空去庵里转转散心,那巫氏却本分,没事从来不出门,一年也去不了一次庵里。
这一日,正好春暖花开,赵尼姑从巫氏家里出来,就跟巫氏说道:“大好春光,娘子何不跟我到处去望望?”巫氏也不答应,多送了两步,一起走到门口,也是合当有事,正好门外走过来一人,巫氏看见有人,就闪身在门后去了。那人却认识赵尼姑,招呼道:“赵师父,正好有事到处找你不见,不想在这碰见了。”赵尼姑道:“我别了这家娘子再来和你说话。”说完就告辞了巫氏出来。
和尼姑搭话的这人,名叫卜良,是婺州城里出名的一个登徒子,平时游手好闲,专门拈花惹草,勾引良家。赵尼姑有个徒弟叫本空,说是出家,却凡心未尽,早就和这卜良有瓜葛,后来赵尼姑就让徒弟做这无本生意,赚那些浮浪子弟的银子供自己花费。
卜良见赵尼姑出来,问道:“刚才这家,可是贾秀才家?”尼姑答道:“正是。”卜良说道:“听说他家娘子美若天仙,刚才那个就是她了吧?”那尼姑也赞叹道:“这条街上,再也找不出来第二个了,婺州城里恐怕也不见得有比她标致的娘子了。”卜良道:“可惜刚才没有看清楚,什么时候再能见着,看个仔细就好了。”
那卜良和赵尼姑师徒有私情,平时没有少孝敬她,赵尼姑就道:“这有何难?过几天有个观音盛会,我约了她在门首看,那时你自己找个地方,自然能看个饱。”
到了这日,卜良事先到对门楼上住下,早早出来往下看,果然看见赵尼姑和巫氏站在门洞里往外看。巫氏毫不知情,却被人从头到脚看了个仔细。
不看还好,看了之后,这卜良就害了相思病,天天缠着赵尼姑,要她想办法解救,赵尼姑道:“这娘子为人贤淑,平时根本不出门,看看就好了,别想着吃天鹅肉了。”登徒子卜良却不依不饶,又是许以重金,又是磕头哀求,让赵尼姑想办法成全他。赵尼姑被他纠缠不过,就说道:“你要想撩拨巫氏和你往来,想也别想;若要想和她欢好一回,却可以想个计策,却不能着急。”卜良听了大喜,说事成必有重谢。
千不该万不该这赵尼姑竟然答应了登徒子,定下歹毒计谋要害巫氏。
赵尼姑再到了巫氏家时,便挑起话头道:“娘子和大官人青春年少,成亲时间也不短了,怎么还不要个小官人?”巫氏道:“说的是呢。”尼姑道:“何不发个诚心,在观音面前许个愿,很灵验的。”巫氏说自己平时也在家里自己绣的观音面前拜了,可是不见灵验。尼姑道:“娘子到底年轻,这个求子须求白衣观音,有一卷《白衣经》,焚香默念,灵验的很呢。”巫氏道:“那敢情好,请师父为我求一卷家里来念吧。”尼姑道:“这个却不是说念就念起的,还得请娘子到观音庵,在白衣大士菩萨面前亲口许下卷数,贫尼先给你起了头,替你念几卷,然后剩下的娘子在家里自己念就是了。”巫氏道:“这样也好,等我吃两日素,就去庵里起经吧。”
巫氏果然吃了两日素,到了第三天起个大早,沐浴更衣,带着丫鬟春花就到庵里来了。赵尼姑安排奉茶,引着她拜了白衣观世音菩萨,敲着木鱼,又替她起了头,把那经文念了十几遍。赵尼姑知道巫氏来得早,家里前日起了斋供,肯定没吃早饭,却故意不问巫氏,只是拖延时间。巫氏念了半天经,早已饿的受不了,就跟丫鬟春花说道:“你去看看厨房有没有热烫水,弄一碗过来喝点。”赵尼姑看见,假装醒悟道:“你看我这昏了头,也不曾问娘子是否吃了早饭,娘子是不是饿了,稍等这就来了。”说完吩咐徒弟本空托出来一盘糕点,还有一壶茶水。巫氏饿的头昏眼花,见那糕点又软又甜,就连着吃了几块儿,小师父给冲好茶,喝完,又吃了几块儿。刚刚心里好受些,忽然觉得有点上头,天旋地转,软到在椅子上睡着了。
原来这尼姑知道巫氏不吃酒,特地为她做了这个蛋糕。这蛋糕是糯米粉和着酒做的,烘干之后,又磨成粉,再加酒,如此两三遍,这蛋糕做成了,一遇热水发开了,就算是平常酒量的男人恐怕也经受不起,何况巫氏。赵尼姑见她醉倒,假意说道:“想是今天起床早,头晕了,扶她去床上休息一下就好。”然后又把剩下的蛋糕给春花吃了。
赵尼姑见巫氏在床上人事不省,就把卜良放了进来……
过了好久,巫氏脑袋昏沉醒来,发现和一个陌生人在一张床上,大吃一惊,出了一身冷汗,酒也全醒了。看看自己裤子不在身上,知道着了道,叱骂卜良几句,穿了衣服逃出来,大叫春花。春花也刚刚醒来,被巫氏责骂了一通,看见赵尼姑出来,巫氏也不理她,收拾东西和春花出了庵,匆匆回家去了。
巫氏问了春花当时情况,知道春花也吃了蛋糕,后来睡着了,醒悟是赵尼姑设计害人,暗恨尼姑歹毒。本想一死了之,又割舍不下想着见丈夫一面。就去观音面前跪倒祈祷丈夫早日回来。
贾秀才在书馆夜里睡觉,梦见一位白衣妇人走进门来,正要问她,却见她直直走进房里,腾空进娘子绣的白衣观音图里去了。然后上面出现一行字:口里来的口里去,报仇雪恨在徒弟。回头看见地上跪着娘子,满脸泪痕。贾秀才心里一惊,醒了过来,才知道是一梦。贾秀才心里辗转不安,觉得也许是娘子有事,就赶紧告假,匆匆回家去了。
到了家里,问春花娘子何在?春花说娘子不舒服,在床上哭呢。进了屋里,看见娘子蓬头垢面,两眼通红,巫氏见了贾秀才,跳下床来一头扑在地上,大哭道:“求官人给奴家做主!”贾秀才打发春花去做饭,巫氏这才把赵尼姑如何骗她去念经,如何哄她吃了蛋糕醉倒,被人趁机奸骗的事儿哭诉一遍。
秀才听完,怒发冲冠,问道:“你知道那个人是谁?”娘子答道:“我哪里晓得?”秀才抽出宝剑,砍掉桌角发誓:“不杀尽这些贱人,何以为人?”巫氏交待完毕,就要拿宝剑寻死,被秀才拦住道:“娘子何错之有?你要一死,这仇就难报了。等我想个计策,定要给你报仇雪恨!”
秀才又问了当时情况,知道娘子出来时赵尼姑也没有搭话,寻思道:“这仇要是报官明报,经过官司口舌,有污娘子清名。怎么想个计策,要报的毫无痕迹,又不能让他们漏网一个才好。” 忽然想起那个梦来,灵机一动,暗道有了。
第二天,巫氏让春花去请赵尼姑。赵尼姑正心里不安逸,忽然见春花来请,一下子踏实了,以为巫氏毕竟独守空房,上了勾了。到了贾秀才家,秀才藏在后门僻静处,听那尼姑和巫氏说话。
巫氏道:“前日得罪,师父不要见怪。只是不知那个是什么人?”尼姑道:“那人就是此间风流出众的卜大郎,叫卜良,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无有不喜欢他的。”巫氏埋怨尼姑不该瞒着她,枉自出了丑,却不知道那人模样性情如何。巫氏假意道:“既然已经成就了,你叫他再来会会,果然是好人物,也好图个长久来往。”赵尼姑又惊又喜,暗道这事看来是稳了。赵尼姑约了时间暗号,回去告诉卜良,卜良更是欢喜不尽。
到了晚上,卜良依约来到贾秀才门口,咳嗽了一声,听见里面也是一声咳嗽,就闪身进门,月光下朦胧看见巫氏,上前一把抱住,两人抱住亲热,忽听的卜良大叫一声,撒腿往外就跑。原来巫氏假装亲热,忽然一口把卜良舌头咬下来一截儿。巫氏拿着半截舌头给了贾秀才,秀才用汗巾包了,拿着剑去了观音庵。赵尼姑料定卜良今晚必定能成好事,自己这个做媒的不知他又会怎么感谢,正在想着,忽然听见敲门,徒弟本空睡的死,听不见,只好自己去开门。门一打开,却见一把剑劈面砍来,老尼姑当场呜呼哀哉,秀才看见一个房里亮着灯,本空睡的正香,也是一剑了结。然后秀才拿出来半截舌头,撬开本空的嘴,把断舌放了进去。
秀才回到家里,告诉巫氏妖尼师徒已死,大仇已报。巫氏道:“那人损了舌头,也算是惩罚了,饶他一命吧。”秀才道:“我不杀他,自然有人杀他。”
观音庵一早有人去念经,发现尼姑师徒死了,赶紧报了案。仵作看了现场,在小尼姑嘴里发现有一截儿舌头,众人道:“不用说,肯定是奸情杀人了。”知县说道:“查凶手不难,城里城外,街坊四处索拿,有断舌的一概拿了。”
卜良被咬断舌头,慌了神辨不清方向,跑到巷子里躲了一晚,天亮刚要回家,正好碰见巡查的人,那些人见他可疑,嘴角有血,一询问,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一拥而上把他绑了。到了县衙,知县问话卜良一概不能回答,撬开嘴发现果然没有舌头,伤口正新。有认识的报了这人姓名,也有平时恨他为人的,说了卜良平时行径,专门祸害妇女。知县大怒道:“这不用说了,一定是这厮去谋奸小尼姑,开门先劈死了老尼姑,去奸害小尼姑时被咬断了舌头,一怒之下又杀了小尼姑。”卜良有心分辨,却呜呜的说不清楚,知县吩咐用刑,先打一百再说。打了五六十下时,那卜良不禁打,早已一命呜呼了。
贾秀才和娘子听说此事,暗自称快。从巫氏被骗,到后来秀才下手报仇,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贾秀才不但报了仇,还保全了巫氏声名,巫氏欣赏秀才机智果断,秀才佩服娘子坚贞刚烈,夫妻俩比以前更加恩爱,安安稳稳过了一生一世。
卜良乃是一无行浪子,专门偷香窃玉,祸害良家,与尼姑师徒沆瀣一气,赵尼姑千不该万不该答应卜良,为他出谋划策,毁了巫氏清白。巫氏不甘受辱,想见丈夫一面就寻死。贾秀才盛怒之下,发誓报仇,秀才机智过人,有勇有谋,最后用的这一招堪称毒辣,不但完美解决了仇人,又保全娘子清名,神不知鬼不觉,做的天衣无缝,连个起疑心的人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