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求子
我们常说一句老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道理大伙都懂,大家都是善良人,可真正能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又有几个人呢?话说,在古代某村子里有一个书生名叫李二郎。李二郎打小爱读书,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书生气。村子里顾家有位闺女名叫顾兰。这二人到了婚娶婚嫁之年,经村里的媒婆介绍,二人对彼此皆满意,于是两家人呢,便定下了婚期。李书生的父母心里是乐开了花,便开始张罗给儿子操办婚事。李老汉不仅重新修缮了房屋,还在后院新盖了一间。开房,书生的母亲便操持起了针线活,请来邻里乡亲帮忙,做好了新婚要用的婚被。转眼间,婚期一致,李家院子里是锣鼓升天,热闹非凡。待到晚些时候,夫妻俩行过拜堂礼后,便双双入了洞房。结婚以后,书生还是以卖字画、诗文为生,妻子呢,则全新料里起了家务,夫妻俩夫唱妇随,如此这般的美满。李老汉和老伴而看在眼里是乐在心上,就等着抱着孙子了。可说来也怪,儿媳妇的肚子就是没有动静,李老汉便常常质问李书生,李书生是满脸无奈,不是儿子不想要,要不来呀,没出息的。东西告诉你,别给咱家断了香火。说完,李老汉甩手就走了。李书生是一声叹息啊。此后,这二人便去看了郎中。可郎中号过脉后,却没发现二人有异常。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脸皆是无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到了第五年的时候,李老汉终于坐不住了,他又将李书生痛批一顿,随后便找到老伴儿,说找人要些偏方。老伴儿心里也急,于是便将偏方寻了个遍。可儿媳妇儿吃过偏方后,肚子依旧没有动静。李老汉最后无奈,虽说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办法想尽了,招了也使了。孩子还是不来,这还能咋办呢?只能顺其自然吧。大叔讲故事等到了第十个年头的时候,因为小夫妻的婚,备用的久了,故事呢,便找到婆婆,想重新做一做。可当婆婆拆开婚背后一看,一把极短的木尺子赫然掉了出来,尺子,尺子,婆婆至于念叨,这才明白,怪不得盼不来。孩子原来是被人做了手脚了,尺子的谐音就是尺子,放一把尺子就是让李佳迟迟不来。孩子婆婆气愤地将尺子用红布包好,埋在了村南头的老槐树下。就在这年的年根儿底下,李老汉家里传来喜鹊,儿媳妇儿雇。是平安产下一子,李老汉抱着孙子是喜极而泣,后来听故事的婆婆讲,这把尺子是村里的王二娘放的,因为在前些年呢,这儿人因为一件小事在街上吵了起来,王二娘是个泼辣支付,最后甩下一句早晚有你好看的,便气冲冲的走了。过了几个月,此事就慢慢淡忘了。李殊胜的娘为人大度,并没有在意,与那王二娘还时常说话,儿子结婚做婚被时还特意请了王二娘,可王二娘却依旧记着这事儿呢,虽然嘴上与他有说有笑,却在做被子的时候偷偷在被嚷里放了一把尺子,也就是尺子,就是让李家无后李书生的呢。刚找到王二娘将此事说了出来,王二娘开始各种狡辩,可这人心都是肉长的,心再硬的人也有被感化的时候。李书生的娘苦口婆心的说了一大堆,最后哭的跟泪人一般。王二娘一看这个,又回想起刚才说过的那些话,再想想李家的遭遇,王二娘呢,也哭了,随即诚心诚意地对李书生的娘一个劲儿地道歉。李书生的娘也没再深究,只说了一句,死后二娘莫要再害人了,二人呢,最终化干戈为玉帛。打这之后,王二娘常来李书生的家里给做些针线活,还帮忙照看孩子,两家人最后跟一家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