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清朝的乾隆年间,北京城的西北啊,昌平地界有个小寺名叫月升庵。这月升庵面积挺大,但是和尚并不多,说这和尚怎么住在这安庵里呀?那叫庵的不得是尼姑庙吗?其实不解,这庵呢,就是佛寺的意思,尼姑能住,和尚也能住,但是不能一起住。不过呢,庵大多数都是尼姑住。
今天咱们说的这个庵呢,它就是和尚住的。这个月升庵有几处禅房,专供那些没钱住店的读书人借宿。赶考的人多,总有不少穷苦人没钱住店的。月升庵这么做呢,也是广积善缘,积德行善的意思。
在这月升庵的附近呢,有户姓徐的人家,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名叫徐聪。这徐聪打小他就很聪明,六岁开蒙一年,就把三字经、百家姓全都学会了,之后呢,就开始读四书。不过在徐聪十一二岁的时候啊,父母都生病去世了,这一下他就成了孤儿。
这孩子没办法自己生活呀,就跑到月升庵去借宿。庵中的和尚很同情他,就给他安排了一间屋子,让他安心住在里面读书。徐聪他没有钱,也请不起老师。好在呢,这字儿他都认全了,就拿着书自学,读的都是些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什么的。
月升庵中有个老僧,法名叫印元。这个印元呢,他挺有意思,寺里面有人来上香啊、问事儿啊,他一概不理,就是一味的念经。偶尔他不念经的时候,就盘腿坐在蒲团上听这个徐聪读书。每当这徐聪读到让他满意的地方,他就双手合十不住赞叹,还亲自沏茶,又让仆人拿来笋干、水果、饼子之类的东西,来跟徐聪一起吃喝聊天。
徐聪他是个读书人呐,虽然他年纪小,他却是挺有礼貌,他吃人家的,喝人家的,自然他得行个礼表示感谢。印元呢,就赶紧站起身来还礼。他就跟徐聪说,你是个读书的君子,我们月升庵荒芜简陋,招待不周,还请您不要见怪才是。
嘿,你瞧瞧这倒过来了,对徐聪这么个小孩子十分客气。徐聪读了几年书,就考上秀才了,白天他去书院里读书,晚上啊,他还是回这个月升安住宿,睡觉之前呢,还是像从前一样的读书。
可这时候啊,他读的书,这印元好像就不怎么爱听了。每次听见这徐聪读书,他就把眼睛闭上了,低头垂目,这表情上就不怎么高兴,有时候呢,这徐聪读书声有点大,印元还得把耳朵堵上,要不就躺在床上用被子把脑袋一盖。
徐聪就觉得挺奇怪,心想,这老和尚以前对我挺好的,现在这是怎么了呀?莫非我考中了秀才,他怕我瞧不起他?自己这行为举止和以前也没什么两样啊?太奇怪了,徐聪这么一想啊,再见这印元,他的态度就更加谦恭了,说话的时候都低眉顺眼的。
有时候呢,他为了找点话说,还特意找个由头去见印元,或者呢,在外面得了什么新鲜的果子,给印元送去。您看这孩子是真心不错呀,知恩图报,考中秀才又没架子,挺好的。
可这印元完全不接徐聪的话头,根本就是懒得搭理他。这时间一长,徐聪自然也不去找印元了。又过了两年,这许聪考取了举人,中了举,那可是件大事,附近村镇的人呢,都到月升庵来道贺,一时间这月升庵里呀,是人来人往,摩肩接种,挤满了人。
可这印元呢,却还是像之前一样落落寡欢。徐聪中了举以后,就想着呢,要参加礼部的会试。他就找了不少这个前科进士的优秀文章回来,每天都是努力揣摩,日日苦读,常常是通宵达旦,非常刻苦。
别的僧人看到他这么刻苦,都多少会过来照顾照顾他。你想啊,这孩子是在自己寺里看着长大的,就跟自己孩子一样。如今看他中了举,出息了,这当家长的能不高兴吗?自然有好吃的、好穿的,都想着给这徐聪带一份。
看他夜里读书很辛苦,还会有僧人给他送夜宵。可这印元再也忍不住了,以前的不高兴是挂在脸上,现在呢,根本就不忍了,直接开骂。有一天,徐聪高声背诵前科状元的文章,印元呢,就突然跑到他窗根底下破口大骂道,你这整天驴叫狗吠的,没完没了,吵死人了。
把徐聪啊,给吓了一大跳,心想,这老和尚怎么了?赶紧推开窗跟印元说,对不住啊,师傅,吵着您了,那我小声点儿,印元呢,不依不饶,你也别小点声,你干脆离我远点,别再吵我。
这话是要赶他走的意思。徐聪听了就很伤心,他就问这印元,说我是没什么出息,可您以前对我多好啊,时常夸奖我,怎么现在您突然就不待见我了呢?您能告诉我吗?
您瞧这孩子多好,他虽然生气,态度还是不错的,不像这老和尚张嘴就骂人家驴呀狗的,这印元呢,还在那儿气哼哼的,说道,你刚来的时候,读的都是古时圣贤的格言名句,我当然爱听了。
结果你后来当上了秀才啊,再读的那些东西都是些个肤浅的文章,没有一点味道,我实在是懒得听,如今你高中举人了,怎么读的东西越发低下了,根本就让人听不下去。
我之前恭敬你,后来反感你,我现在讨厌你,这都是你自作自受,跟我有什么关系?徐聪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他就出了屋子,给印元施了个礼,说道,印元师傅,您是跳出三界外之人,不了解我们读书的内情。
我们读书啊,那一向都是有惯例的,同时以四书五经入门,那稍微年长一点呢,就读史记、离骚,还有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这些大家的文章,反复练习之后才能参加考试。那考中之后呢,就要再拿会试和乡试的卷子回来揣摩成熟,这才能科举及地呀。
印元说,原来这儒家和佛家是如此不同啊,佛家希望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儒家怎么是一步更比一步低的做法呢?这书你们是越读越回去了呀!说完,一甩袖子他就走了。
徐聪一听这话,他呆了,他无法作答,人已经走了,他在那儿呆愣了半天,然后,他乐了,自言自语,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法子,那读书人有读书人的法子,算了吧,我们还是各自按各自的法子学吧。
故事结语:这佛家讲究去掉七情六欲,去掉内心执着,讲究的是从有到无,儒家呢,则是讲究从上到下,如何把经典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看,一个从有到无,一个从上到下,都是一个过程,所以啊,这互相谁也理解不了谁,那也没必要理解一个出世一个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