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江湖奔班儿,尼姑奔庵儿”。从前不论哪方的二人转艺人,一到小班儿就算到家,有吃有住,当然也有一些说道。
有一次,包头的①“金不换》和唱丑的“半拉屁”到一个班儿。进屋一道辛苦,老师父笑脸相迎,让座儿倒茶。有些小嘎子看人家金不换嘴又歪,眼又斜,挺大个身量还唱包头的,准砸,没放在眼里,淡待人家0
到晚上开戏以前,照例要让客人唱一出。大家忙着化妆,金不换不慌不忙。老师父请他唱最后一个压码儿,他不压,要唱第二出小段子。大伙儿也怕他压不住,还是让唱红了的陈海楼压。陈海楼也没把金不换当金子看,张嘴就说, “谁压都行啊! ”毫不客气。
开戏以后,头码儿都出场了,金不换三抹两抹,眨眼之间上完装啦。大伙儿一看,我的妈呀,不如不上装哩,画上一道眉,只点红了上嘴唇,裙子扎在两肋上,露着半截腿。不言不语,眼皮不撩,蹲在一边吧嗒吧嗒抽蛤蟆烟儿。
头码儿下来,轮到他唱了。人家用手一抹,添上一道眉,又点红了下嘴唇,一出场脸上挂戏,似笑不笑,引人喜欢。个子大,一斜身裙子沾地也不显得高了。你等人家一张嘴,不唱大段儿,只唱《观音赐福》一个不容易讨好的小唱儿,干净利落,满腔满调儿,把观众唱得目瞪口呆,如同木雕泥塑的一般,唱完“好”声不绝。陈海楼一看,知道眼皮子浅不识泰山,他压轴儿也压不住了。
晚上吃完夜饭,老师父说:“小的愿意睡就睡吧!老的过来陪陪客,沏上一壶茶J 大家坐稳以后,老师父对金不换说* “你今儿下晚儿,做得过份哪!你也是有门有户的
①包头的t也叫上装感“二人转”的目角,早年多为男扮女装. 人,这样做能对得起你师父吗?你是看我们这里没有艺人吗? ”金不换低头认错儿。原来江湖人有规矩,虽然班儿上素待他,他也不该头次上台就不客气,压倒同行。更不该画上一道眉毛半拉嘴,故意捉弄人,艺人管这叫“仿彩头”①。这时半拉屁忙说情, “老哥哥别生气了,他也是年轻之辈,性情特别,一路上时常惹是生非,也怪我说他不够。”金不换也说:“今儿晚上我真冒失,对不住老前辈和哥哥兄弟们! ”
从此以后金不换老老实实地唱。他最讲唱功,字眼儿清,气力足,唱起来瓮声瓮气,特别提神,又是打大板的高手,天天唱压码儿。班儿上老头儿们都挣一个五,小辈儿挣一个三,还有挣七八厘的,大家给他一个六的份子,比陈海楼还高一厘。金不换百般不依,他说:“我不多分,这一厘算我赔礼的钱,给大伙儿买菜吃吧! ”
这是金不换奔班儿的故事。
再说著名唱手白菊花也闹过这么一回。
有一次白菊花到一个小班儿,大家看他穿得破破烂烂,长得黑漆漆的,不让座儿也不让茶。到上装的时候,有人喊:“客上装啊! ”白菊花没带镜子,也没人理他。他脱下一只鞋戳在桌子上,拿鞋底当镜子,却扮得眉清目秀,面似桃花,口赛樱桃,还比那些年轻的先化完装。
小年轻儿的不知深浅还噗哧噗哧笑人家。拉弦儿的老艺人瞪他们一眼说,“还有脸笑呢,我们都跟你们丢人!”拉弦儿的走到白菊花面前说, “兄弟,你用鞋底子上装是怎么回事呢? ”吹喷呐的喊:“你是看我们班儿没有江湖人! ”白菊花也急了』“你别火儿I江湖奔班儿,尼姑奔庵儿,到你们这个班儿好像到坟丘子,没有活人答话,我看你师父也不是江湖人! ”拉弦儿的一看要僵s “兄弟,当然也不全怪你,我们班儿小老斗②多,没尊没让,这是不对,不过你是顶天立地的江湖人,不该看林中连一朵花儿也没有! ”白菊花承认自己一时气盛,忽略了江湖道儿。
晚上白菊花一上场,不扭不浪,侧身一站专讲硬唱,真可说是口尖舌利,嘎巴嘎巴像嗜豆儿似的,听得大伙儿气不敢喘,才知道再有江湖人到班儿,不应该以貌取人,要热情接待.
讲述者$程喜发男66岁汉族文化干部采录者.王肯男24岁汉族文化干部采录时间* 1955年
采录地点*长春市
①仿彩头,指艺人目中无人、霸视同行的一种反常行为・ ②老斗1指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