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家姓罗的,母女俩靠讨饭生活。姑娘叫罗姑,模样俊秀〉母亲赵氏,体弱多病。娘儿俩相依为命度日月。
这一年夏天,罗姑的母亲害了重病,从五月初一一■直病到五月二十,靠罗姑讨钱买了好多药,吃了,病还是不见好转。罗姑愁得饭不吃觉不睡。一天,她来到母亲身边说, “娘,您在家等着,我去讨点儿银吃。"罗姑又挨家挨户去讨钱。
她手提黄瓷瓦罐,拿一根打狗棍,走一程要一程。不知不觉离家三十多里,晌午时,突然天阴得像黑锅底似的,不一会儿大雨像瓢泼一般。罗姑想找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往前走。走了一会儿,看见一间小破房儿,东倒西斜的。她站在房檐儿下躲雨,觉得有点儿饿,拿起一块悖谆咬了两口。这时就听见屋里有人说:“孩子,行行好吧,给点儿东西吃吧。”罗姑站在窗外没动地方,又听见说话声* “孩子,行行好吧,我无儿无女,病得不能动弹,想喝口水都没人舀,送一点儿干粮给我吧。”罗姑听了这话,眼泪不觉流了下来,她急忙走进屋去,屋里黑洞洞的,往上直冒潮气。她好不容易在西墙角的草堆里,找到了一个头发雪白的老太太。
罗姑拿起干粮,送给老太太。老太太没吃几口,摇摇头说; “孩子,你能不能把好饭给我点儿吃? ”罗姑流着眼泪,双手把饭捧给老太太。老太太几口就把一碗饭吃得精光,然后抹抹嘴巴说* 0孩子,你救了我的命,我没什么送给你的,这里只有一包药,你拿回家给你妈吃,一天三遍,每遍三粒,你妈的病就好了,把剩下的撤到地里,你会过上好日子。”
罗姑回到家,就给母亲磨药。一日三遍,连喝三天,母亲的病渐渐好起来了Q罗姑一看包里,只剩下三粒啦!
第二天,正是五月二十五,罗姑把它们撤到地里。一天.两天没出土,第三天发芽儿了,第四天顶土了,第五天展叶*第六天就拔高了。罗姑精心侍弄,又培土又上粪,又灌水又拔草,三棵苗儿长得特别好,一转眼秋天到了,这三棵苗儿打了好多好多的籽粒。罗姑舍不得丢失一粒,精心收藏。邻居家要是有个天灾病热的,她就给送去一包,治好不少人的病。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方圆百八十里。谁家有病人,就到罗姑家弄几粒,罗姑从不要一文钱O罗姑寻思,籽粒能治病,根儿能不能治病呢?刚开始,罗姑吃得很少,觉得味道特别好,脆生生,甜滋滋的,渐渐罗姑就试着食用。罗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人们,后来它的根儿就成了人们的食物了,可叫不出它的名字。有人说,是罗姑把它传给咱们的,就先叫它0罗姑”吧。日久天长,传播的地方太广,人们的口音不同,把“罗姑”叫成了 ‘罗卜” o后来为什么改成了 “萝卜”呢?据说是孔夫子周游列国时,他以为罗卜是草生植物,应该在“罗”的头上加上“字头,从此“罗卜” 变成了 ‘萝卜",同时形成一个风俗习惯,五月二十五种萝卜,说是给萝卜过生日。
讲述者,纪德生另68岁汉族抚松县工人
初中毕业
采录者*纪艳杳女27岁汉族通化县工人初中毕业
采录时间: 1984年
采录地点,通化县大川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