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很早很早以前,一个小山村里有这么一家,老两口儿领着一个小孩儿过日子,老头儿是个勤快人,天一亮就起来干活儿。他家有八亩坟地,经他细心侍弄,年年粮谷丰收。他老婆也是个勤俭持家的人,一天三顿精打细算,日子过得还不错。左邻右舍有人说, “你们的日子过得那么仔细干啥? ”老婆说,“一顿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一家三口人年年丰衣足食,还常常拿出积蓄的钱和米周济邻居们。
轴眼间,儿子长到十七、八岁了。小伙子膀大腰圆,可跟他爹妈不一样,吃饱饭睡懒觉,油瓶子倒了都不扶。人们送他个外号叫“瞌睡虫” O
有一天,老头儿摸摸自己的花白胡子,对儿子说£ “孩子啊,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往后啊,你别老睡懒觉了,也得学种地过日子啊1 ”瞌睡虫哼了两声,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照样睡懒觉0
不久,老两口儿给儿子成了家。娶个媳妇跟他们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针线都不拿的手儿。人们送她个外号叫“没底锅” O
这一天,老婆婆梳着满头的白发,想想自己是土埋脖梗的人了,就和儿子媳妇说J初一扎针十五拔,强似挨门求人家,家常便饭吃粗粮,粗布衣裳穿得长。过日子得会精打细算哪! ”儿媳妇只当耳旁风,一句也听不进去。
过了几年,老两口儿都得了病,卧床不起。他们把小两口儿叫到跟前,说, 4要想日子长富,鸡叫三遍离床铺,俭是聚宝盆,勤是摇钱树。”说完,老两口儿就咽气了。
小两口儿看着粮食满囤,男的说, “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种地晒日头。”再看看被褥满床,衣裳满箱,女的说, “冬有棉,夏有单,何必忙到日西偏。”小两口儿一唱.一和,谁也没把老人临死前嘱咐的话放在心上。
转眼又是一年,八亩坟地变成了荒草坡。家里的柴米油盐,一天少一天,衣服鞋袜,一天烂一夭。一青一黄,一年过去了,地里颗粒没收,家里吃喝将尽。春去冬来,小两; 口儿只得躲在屋里才忍饥挨饿。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天气越来越冷。这一天,来到腊月初A,大雪封门,北风“呼呼”地刮。小两口儿僵在一起,冻得直筛糠o肚里没食,身上一衣单,眼看没有活路了。忽然瞧见地缝儿里有几粒米,墙昔完有几棵干菜和一捧麦糠。两口子乐坏了,这可是宝贝呀I就点上灶火,放到锅里去煮,煮了一锅杂七杂八的粥。这时,小两口儿才想起了老人的话,可是已经晚了。
小两口儿一人端了一碗杂七杂八的粥,刚吃几口,一阵大风刮来,房子被刮倒了。等邻居们赶来,扒开一看,小两口儿已经死了。
从这以后,每年到了腊八这天,人们就做这样的粥,让孩子们吃,边吃边讲“瞌睡虫” 和“没底锅”的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一代接一代。因为这粥是在腊月初八这天做的,人们就叫它“腊八粥” O
讲述者“争周氏女75岁清旗看树县限民
不识字
采录者.李凡昌5J 31f桂蟀高中率立
采录时间* 1987年
采录地点.榆树县
附:异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挺穷。他绐财主放牛,只让干活儿,不让吃饱饭。有一天是1&月初八,他饿得抓心挠肝,正愁没东西填饱肚皮,忽见一只胖乎乎的耗子钻进一个地洞,他就用手扒洞捉耗子。没捉到耗子,倒挖出不少耗子盗入洞里的谷子、黄豆,小豆、绿豆和黑豆。他像得了宝似的,乐坏了。赶忙架起火,把五谷杂根熬成了粥。真好吃,喷香喷香的。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不忘过去的苦日子,每年腊月初八,他都叫老师傅用五谷杂粮煮粥喝。年头长了,从官吏到衙役,都知道了朱元璋喝腊八粥的来历,这个习俗也就传了下来。(集安县)
讲述者,箫桂总大73F 汉族索安县秋氏
不识字
采录者।除青峰另29岁文化干年初中毕业的冷女文化干咨
采录时间,1983年7月采录地点,集安县财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