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首歌谣:a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捡了灶糖一大筐。»
传说灶王爷姓张,叫张奎,家里穷得丁当乱响,吃了上顿没下顿,身上也是破衣烂衫,娶个媳妇也跟着遭罪。
这一天,张奎家又扎脖儿了。两口子你瞅我,我瞅你,干叹气没有法儿。后来还是张奎发话儿了3 “媳妇呀,你嫁给我算倒了霉啦,住不着好房子,穿不着好衣裳,还得挨饿Q我看不如把你卖了,找个好人家,你能多享几天福,我也少遭几天罪,你看行不行?”媳妇一听,说‘ "别价。我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摊上你这样的,我有啥法儿,谁让我命苦呢!可你真把我卖了,我还不干呢。咱俩过啥样儿算啥样儿吧。”张奎说,“唉,你咋想不开,常言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给你出的招儿都是为你好哇,再说你走了,我好对付啊。”媳妇一听丈夫主意已定,料想也拗不过他,就答应了。第二天,张奎就把媳妇卖了。
张奎卖媳妇得了几两银子,也不抗花,一来二去地又花得两手空空。没别的办法,就要饭吧。他夭夭上街讨要,一要要到李员外家。
李员外的老婆是续弦,过门才不几个月。这天,她在大厅坐着没事儿,忽听门口有要饭的,声音很熟,就过去瞅了瞅。这一瞅不要紧,正是原来那个当家的。她一看张奎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还拄个打狗棒子,一阵心酸就掉下泪来。他把要饭的让进屋,说他是自己远房亲戚。奴仆们听夫人说是亲戚,谁也没在意。二人对坐,哭了一阵子。媳妇说, “你饿了吧,我给你做点儿吃的,“就亲自下厨房,备了几样酒菜,端上来还没等吃,
仆人票报李员外回府了。这可咋办?让李员外看见了那还了得,没招儿了,媳妇说* “快,快,你快钻进灶坑里猫一会儿。”张奎没办法,只好猫到灶坑里去了。李员外一进屋,见桌上摆满了酒菜,挺奇怪,就问i «怎么,来客人了?“夫人说, «没有啊。”李员外说:“那怎么还摆上席了呢? ”夫人说, “我看你这几天挺忙,挑你喜欢吃的做了几样儿,让你婆尝。”李员外一听乐了,“好一个贤德的夫人,咱们一块儿吃吧。”二人你谦我让地喝开了。夫人心里有事儿,哪里坐得住,一会儿到灶房看看,一会儿坐下喝两口酒,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好不容易盼到员外吃饱喝足,到客厅喝茶去了,张奎媳妇才去招呼张奎。一招呼,没动静,再招呼,还是没动静,趴下仔细一看,张奎连闷带热早就憋死在灶坑里了。张奎媳妇哭着去找李员外,把方才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
李员外说:“这是咋说的,你早说不就得了,你看你这事办的!”员外赶紧吩咐家人不准传出去,又打发人买来一口棺材,赶天黑抬出去埋了。
张奎的媳妇心里这个悔呀,好好儿的一顿饭,张奎都没吃上一口。思来想去,也没别的办法,只好每天做饭的时候,在锅台后摆上一双筷子、一碗饭、一碟菜,以表心意。后来还是李员外想了个招儿,给张奎画了个像,贴在墙上,供奉起来。别人一来,打听这是怎么回事,夫人就说供的是灶神——灶王爷。
日子一长,外人也都照着画,照着供,灶王爷的画像就传开了,越传越远。就这样,家家户户都供奉起灶王爷了“
讲述者,陈叔今女63岁汉族吉林市松江乡
寂民不识字
采录者,周宽宇男35岁干部高中毕业采录时间* 1987年8月25日采录地点*吉林市松江乡羊拉石也
附:异文
传说,灶王爷姓张,叫张郎,是个瞎眼的要饭花子。起初,张郎的眼睛不睹,也不是要饭的。那时候,张郎家要啥有啥,是个大富户。张郎的媳妇姓郭,叫丁香,人品好,会过日子。
她长着一头油黑油黑五尺多长的头发,这头发长得谁也没法比。她有个妹妹叫海棠)好吃懒做,啥也不干。她常到姐姐家里去,有好吃的就吃,有好喝的就喝。一来二去,海棠起了坏心眼儿。一天,她趁姐姐不在家,和姐夫张郎说* “我姐姐可笨了,用扁担比量做裹脚布,用门板比量做被面.这不,今几个又出去,说是按土地爷的脚比量给你缝袜子。”张郎一听就火了。等丁香回来,张郎也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媳妇揍了一顿。没过几天,就把丁香休了。海棠一看,知道张郎上了她的圈套,就托人说媒,转弯抹角把自己嫁给了张郎o成亲后,海棠活儿不会干,日子不会过,整天吃喝玩乐。没用几年,就把张郎的家底抖搂光了。张郎又气又恨,后悔不该把丁香撵出家门,一股急火攻心,两只眼睛很快就瞎了。张郎眼睛一瞎,海棠看张家也没啥恋头,就又走道①儿了,张郎从这就要开了饭。
这一天,张郎戳戳点点地拄着棍子,来到一户人家门前要饭,正好是前妻丁香的家,丁香一看张郎破衣烂衫的样子,就把他让进屋里,给他做了碗面条,上面放上一根头
①走道儿,女人离开原夫,曲京他人・发.张郎吃了两口,就吃到了这根头发。一想,这是来到了前妻的家,如今自己落到这个地步,还有啥脸活着,就把这根五尺多长的黑发拽出来放到桌子上,趁丁香不在屋就一头钻进灶坑里,再也没出来。
从那以后,张郎就成了灶王爷了.(柳河县)
讲述者*潘竹松女46岁汉族山东阖王越县
家务初小毕业
采录者,张月照男33岁汉族干部中专毕业采录时间* 1987年5月采录地点工柳河县柳河镇
附已
旧时,在吉林省城乡,供奉灶壬爷比较普遍,水印木刻的灶王玛儿,贴在锅台前面的墙上。有的灶码儿上比王夫妇并坐,有的还绘有一群孩子。不设香炉,也没有蜡台。到了腊月二十三,买上几斤麦芽糖,供奉在灶王面前。人们边跪拜边祷告,*张灶王,张灶王,骑马挎枪见玉皇,隐恶扬善说好话,回到人间降与祥。”然后把灶王纸码揭下来,卷成圆筒,在灶门一烧,就算是灶王爷上天了。
到了年三十,新的灶王码儿又贴在老地方,配上新写的对联8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 一家之主。单等除夕午夜鞭炮一响,让王爷便由天廷回到了人间。
灶王爷的传说在吉林省全省流传,内容大致相近,个别地方也有些差异。如集安县徐秀峰采录的《灶王奶奶回娘家小着重说灶王爷和玉皇大帝的姻亲关系。灶王奶奶是玉帝的小女儿,偏偏要下嫁给一个在人家帮厨烧火的穷小子。玉皇大帝十分不情愿,要把他们打发到人间去受苦。王母娘娘心疼小女儿,从中说情,玉皇大帝才给姑爷封了一个“灶王爷”的官职,到各家各户锅台前面去接受人间香火。灶王爷官职卑小,一年到头无一日清闲,灶王奶奶随侍左右,也不得离开。于是王母娘娘又向玉皇请求,才特许一年最后七天准他们回一次天廷。到时候,灶王奶奶去和王母团聚,灶王爷则奔跑到天廷各有司报告人间善恶,大年初一即赶回人间。四平市李沫采录的《灶王的由来》则说,灶王本姓兆,传说姓张,是以讹传讹。故事说,姓张的书生,勤敏好苧,,科考前,请兆先生算卦,说能高中,果然应验,考中后放为知县。为了报答,也为了清个帮手,便带兆先生赴任。兆先生把公私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但不久即病故。知县怀念他,画像供在灶前,希望先生能像生前一样帮他。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成为风气。因为供在灶间,故称“灶王,因是张知县家供的,故称“张灶王”,实际上灶王本姓“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