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膜葫芦做酒幌儿,还真有个有趣的来历。
早先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到处游览名山。这一天,他变成个普普逋通的老头儿,蒙着毛驴儿,背个丫腰酒葫芦,往前“咯瞪咯瞪”地走着,见道旁有一溜五间大草房,门口挂个火红色流苏穗儿幌儿,是一家酒馆儿,不觉勾起了酒瘾,直劲咂嘴。张果老不光酒施大,还曾在八仙聚会时打过赌,要吃遍天下名酒。他把毛驴儿牵到酒馆儿门前的一棵山楂树下,信步走到酒馆儿门口。别看酒谊儿是草房泥墙,可整整齐齐的,门上还挂一块总额,黑底金字g醉仙居。他进了里间,找个桌头坐下,顺手从背上取下酒葫芦倚在桌腿上。“掌柜的,有什么好酒卖吗? ”跑堂儿的赶紧过来擦桌子、放筷,答道i
“有,有。你老不是当地人吧?没听说俺这‘醉八仙'吗?"张果老一听乐了J你这‘醉八仙,真能醉八仙吗?醉不了怎么办? ”跑堂儿的也乐了, "不过是借仙家的名声做买卖就是了。上哪儿找仙人打赌去! ”张果老来了兴趣: “仙人不仙人咱不去说,我老汉也有点儿酒量,把你的‘醉八仙'端上来,我倒要试巴试巴。”
跑堂儿的端上一壶酒来,张果老抬手据上一盅,一股浓香,张果老鼻子一筋工"嗯,有点儿意思.”朝盅里一看,酒还有点儿浅绿色,一盅酒下肚,醇香满口,“好,好! ” 张果老一边品,一边叫好,他一盅接一盅,一壶接一壶,越喝越滑溜,一气喝了个晕晕糊糊,八分解了,翅制歪歪站起来,出了屋门,骑驴走了,
跑堂儿的在一旁看呆了,好久才醒过腔来,可老头儿早没影儿了。忘了向老头儿讨酒钱,这可怎么向柜上交帐!他急得直转磨磨.三磨磨两磨磨,转磨到老头儿喝酒的那个桌边,一瞅到桌腿那儿,还倚着个葫芦,干脆就拿这酒葫芦抵帐吧!
掌柜的是个宽厚人,没怪跑堂儿的,反倒叫跑堂儿的把这酒葫芦高高挑起立在大门口,好让老头儿来认领,
一等不来,二等不来,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掌柜的、跑堂儿的也就忘了这事.不过,自打酒葫声挂出之后,买卖却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喝酒的不光是老熟人,南来北往的客商也专程赶到这里打尖,慕酒名而来品尝的更是接连不断,生意兴旺得不得了。
掌柜的、跑堂儿的都纳闷儿,慢慢地从酒客嘴中知道了,原来是自打酒甜芦朝外这么一挑起,有人认出来了,这不是张果老的酒葫芦吗?细一打听.张果老曾在这家酒馆儿喝过酒,醉啦,撇下了这个酒葫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四面八方都上这儿品酒来了。“醉仙居”真的成了醉仙居了。掌柜的听了,让跑堂儿的话下火红流苏稔儿幌儿,又把酒葫芦往高挑了挑,做起酒幌儿来。打这以后,生意越发兴隆.后来,挂丫腰葫芦酒幌儿的多起来,也就成了风俗。
讲述者,李文芳女50岁汉族山东盾酒馆经理初中毕业
采录者,王布杰男工会■干布
采录时间$ 1986年
采录地点,浑江市石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