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一个书生叫刘二芝,家里有个妻子,日子过得很贫寒,虽然他书念得很好,但没进过考场,未能中举。要过年了,家里啥也没有,媳妇说* “都过年了,怎么也得动动烟火呀! ”刘二芝听媳妇一说,自己也感到应该弄点柴米好好过个年。他扛把斧子又带条小面袋子就走了。他从来也没有上过山,也不常出门,这大过年的上哪儿去砍柴呢?出了门他就一直往东走,走了好半天,见前面是一片树林子。走到跟前,听那边有借粮的,说是东方的、南方的,北方的,就没有西方的,心想,我也去借点儿,到那儿一叫门,里边说:“哪儿的?"刘二芝说, “西方的,来借粮。”话音刚落,院里扔出个小口袋,里边装有二三斤小麦。刘二芝拿起口袋又上山砍点儿柴就回家了。回到家里和媳妇说:“柴也砍回来了,粮也借来了。”
他家里有个小磨,把口袋往磨上倒,“哗啦” 一声洒可地,小磨满了,把口袋里剩下的拿到西屋,西屋也装满了。刘二芝从此发财了。两口子生了五、六个孩子,先后都娶妻生子了。
转眼刘二芝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要过年了,今年又是甲子年,儿孙站满屋,刘二芝说:“我年轻时的那个甲子年,家里穷得啥也没有,过年是借的粮,今年正好是六十年,我也老了,我得还粮去J过年饭他也没吃,就用原来那个小口袋,还装那么多粮食拿着走了。还是按原来走的方向,还是那个树林子,看见的还是那个大门,刘二芝上前叫门。里边问:“哪儿的? ”刘二芝回答说, “西方的。”里边又问,“什么事? ”刘二芝回答说:“我是还粮来了,上个甲子年借的粮,今天来还粮。”不一会儿,大门开了,一个老头儿把刘二芝领进书房说:“那年四方来借粮,哪方也没还,你来还了还真行呢。*说完给刘二芝泡碗茶,刘二芝喝了一口茶就觉忽悠一下,刮来一阵凉风;又喝了一口,觉得脸上发热,可是这茶干喝也不见少。心想,这碗茶喝完那得啥时候呀,大过年的,我不能总在外边呀1想到这儿,刘二芝说t “老爷,我要告辞了! ”老头儿说:
“忙啥,喝完再走吧!然刘二芝说* “不了,喝好了,实在喝不了啦。正过年,不能在外待时间长了,我得回去。”老头儿说* “你实在要走,我也不留你了。你把粮送回来,咱们交个朋友,你看啥好就拿点儿啥吧。”刘二芝说:“不要, 我什么都不缺。* 老头儿拿过金银财宝,刘二芝说,“家里有,不要。”老头儿说, "不管要啥,你总得要点儿,不然我就不让你走。"刘二芝一听不要点儿东西不让走,就向四周看了看,见桌上有管笔,随手拿起来说,“那我就要这管笔吧。“老头儿点了点头。刘二芝拿着笔说,“谢老各!”然后回家了。走到家一看,这也不是那个屯了,怎么一宿就成这样了?我这是回到哪儿来了?这时,突然刮来一阵风,把他身上的衣服全刮没了,他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布丝儿。刘二芝一看自己这样,没地方待了,便走到屯东的庙里。
天亮了,有两个小孩儿来烧香,看见刘二芝蹲在地上,就说工“这是哪儿来的老头儿,身上没穿衣服在庙里待着? ”刘二芝说,"小孩儿,哪家姓刘,你去告诉他家给我送衣服来,我叫刘二芝,出去还粮回来了目》
两个孩子回去一说,家里人听了忙说, “对呀,咱们家好几辈子前,有个祖太爷叫刘二芝,出去还粮没回来。"又一想,是不是有人冒充刘二芝骂咱们哪?家里人一商量,不管是不是,去看看再说吧。到庙上一看,见这老头儿不是一般老头儿,满面红光,忙问3 "你这老头儿很不一般,怎么连件衣服都没有呢?“老头儿说:“我叫刘二芝,昨晚上我去还粮,到那儿只喝一碗茶水就回来了。怎么回来见屯子变样儿了,家也找不到了,我身上的衣服让风都刮没了。你们要认识姓刘的,代劳给告诉一声,给我送件衣服来。”众人一听姓刘叫刘二芝,这是我们前六.七辈儿的祖太爷回来了I忙让人回去取来衣服,又赶个车来了 ◎给老头儿穿上衣服,扶上车接回家去了。
刘二芝闲暇无事,他拿笔就画,画虎、画龙,画凤。刘家现在有财有势,来往贵客很多,看了他的画都说画得好,人人都来要一张,然后小官要去给大官,大官看画好送给皇上。皇上一看说:“这画是谁画的?太好了,这字写得也好。“有人回答说,“是刘二芝画的。”皇上传下圣旨把刘二芝宣上金殿。刘二芝到了金銮殿,皇上说,“刘老先生,你会写会画,这殿前面有块蜃太高了,不能搭脚手,你能不能把'天下大平’ 的‘大'字添一点儿,改为'天下太平'? w刘二芝说:“好!很容易。”说完,把笔墨拿出来,把笔蘸好墨,朝上一扔,不偏不倚,正好在“大”字下面点上个点儿。皇上看了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地说£ “真是神笔刘二芝呀|,就这么,“神笔刘二芝》的名就传开了。
讲述者,张文相男43岁汉族钎兰县法挣乡农民初小毕业
采录者,张平男32岁汉族文化干冬
中专毕止
采录时间।1987年4月
采录地点:仔兰县法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