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一个小山沟儿里住着母子俩。母亲年轻时守寡,苦巴苦拽地把儿子拉扯大了。
儿子长大了,母亲老了,日子清苦,做娘的熬得过,可就有一桩事,使老人日夜心里放不下。三十岁的人了,还没说上个媳妇,做娘的看着心里能不着急嘛!
一天,儿子从外面回来,高兴地对他娘说, “娘,明天我送你到老姨家串个门儿吧?你们老姐儿俩也多年不见了! ”他娘一听,挺高兴,心想,去去也好。趁腿脚还能动弹,老姐儿俩再见见,顺便求他姨帮忙给儿子找个人儿,好了结一桩心事©他娘想着,就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儿子起得特别早,天刚麻麻亮,就做好了饭菜,还杀了只老母鸡炖好,摆到桌子上。他娘见了心疼地说,“去你老姨家,还做这些好吃的干啥?老母鸡还留着下个蛋呢!舒儿子笑着说,“让你老人家吃饱,看路上,饿着o娘儿俩吃完饭,收拾收拾,就上路了。
约摸走了半个时辰,娘儿俩走到一个山沟里,儿子在一个新挖的土坑儿旁边停下了,说:“娘,到了。”他娘低下头一看,土坑是新挖的,心里明白了八九,眼泪下来了0 儿子在一旁也哭了,说3 "娘,不是做儿的不孝,你要是不走,我的媳妇娶不进来呀!” 他娘一听,止住了眼泪,心里想I可也是,多少个提亲的,都因为家穷和多了一个病老妈,黄了。反正自己也没几年活头儿了,多活一天是儿子的一天累赘,干脆早点儿走就是了,好让儿媳妇早点儿进门,到了黄泉之下,也就净心了!转身跪在地上,爬进坑里 ……还没等儿子往里填土呢,她冷丁地想起个事儿,就忙对儿子说:“儿呀,你回家跑一趟,把屋里疙瘩柜里我那件破皮坎肩儿给娘拿来,娘穿上再走o地下冷,娘穿上挡挡风。”儿子听了,心想3不管咋说,娘养我到这么大,这点儿要求,我咋的也得给满足© 他就说3 “娘,你别动,等着,我一会儿就取回来。“说完,就转身往家跑去。
儿子到了家,忙掀开疙瘩柜9翻出破皮坎肩儿,夹在胳肢窝儿下,就急匆匆地往回走。这时,前边忽然跑来一辆车,四挂的大马车,疯了似的向他扑来。他正低着头往前赶路呢,没注意到。等他发觉时,车马已经到了跟前,怎么也躲闪不开了,前挂的马把他撞倒在地,接着大车粘辘就从他身上轧了过去9
再说他老娘坐在土坑里,左等儿子也不回,右等儿子也没影儿。眼看着快天黑了,就爬出土坑,一步一步地磨蹭着往家走。等她走到大道儿上一看,见一群人正团团围着看什么,旁边还停着一辆大车•马已经卸下来,拴在路旁的大树下.他娘走到跟前一看,躺在地上的是一个被轧死的人9她再仔细辨认,原来是自己的儿子.破皮坎肩儿掉在了身边不远的地方。他老娘见儿子被车轧死了,又悲痛又怨恨,坐在儿子旁边的地上,用手拍着地,哭着说,“报应啊,报应!》她一边哭着喊着,一边向在场的人说了儿子要埋她的经过.大伙儿听了,又气愤又同情。车主人听了,走到老太太近前儿说, “你儿子叫我的车给轧死了。人死了也活不了啦,这么的吧,我把你老接到我们家,你就是我的亲娘,我就是你的亲儿子,我给你养老送终。”在场的人一听」觉得是个圆全的办法,就劝说老太太答应了。
老太太起来,从地上拾起破皮坎肩儿,上了车,就跟车主人去了。到了车主人家, 车主人跟媳妇一学说,他媳妇也很赞成。两口子就像侍奉亲娘一样侍奉老太太。老太太也特别高兴。隔了几天•老太太把破皮坎肩儿拆开,从里面拿出二十两银子交给车主人,说, “这是给我儿子攒着留着他娶媳妇用的,这回,都交给你们,留着过日子用吧。”
讲述者.朱军英女68岁汉族梨树县叶林,
农民不识字
采录者,宋振云女35岁干部
采录时间* 1986年
采录地点.四平市
附:异文
在很早以前,有一个老头JL,干了一辈子活儿,攒下的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身上的衣裳破得补不上手了,也舍不得再添一个布丝儿©
一天,老头儿外出时病倒在客店里,想喝点儿水,就哀求老板。老板一见他那寒酸的样子,就说2 “你这个穷老头儿,还想让我给你倒水,哼! ”转身走了。
客店里有个小伙子,因为父亲死时借了老板的钱,无力偿还,只好给老板做工,以此抵债.可是,无论他怎么卖力气干活儿,也没有还完债,相反,却越欠越多。这天,他正往屋走,就听见有人连声地喊,“渴啊I渴啊!“小伙子赶紧给老头儿倒了一碗水,老板气得咬着牙说:“你这个穷鬼,还救一个快要死的人,别忘了,你还欠我的钱哪!还想添个累赘呀?*
小伙子给老头儿喂完水,心想,他无依无靠,待在这里,啥时候能是个头儿啊!我从小没爹没妈,不如把老人背回去,给我当爹。想到这里,小伙子背起老头儿就往家走。小伙子的媳妇也是个善良的人,很同情老人,从此夫妻俩都把老人当父亲看待,尽心照料。可是老人身子板衰弱,一天不如一天了。
一天,老头儿把夫妻俩叫到面前,说:“我死了以后,你们把这件破棉衣留下,装到箱子里,以后,有用得着的时候。”说完就死了。夫妻俩借了点儿钱,把老人埋了。照老人说的,把那件破棉衣放到箱子里。
一晃儿,五六个年头儿过去了,小伙子还是没还清财主的债。一天,媳妇开箱子找东西,把那件破棉衣拿了出来©忽然,她觉得手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撕开一看,原来是一个金豆子,她又撕开别的补丁,拆一块,又从里边掉出一个金豆子;拆到最后, 金豆子装了一小碗。夫妻俩一看,乐得合不上嘴。
从此,年轻人还清了老板的债,夫妻俩过上了富裕日子。(舒兰县)
讲述者,张明山¥ 79岁汉族舒兰县上曹馍乡
村北五社长民不识字
采录者,张文芳女干部
龚艳梅女干部
采录时间* 1986年5月
采录地点,仔兰县
府圮,
四平市山门供销社的孙喜臣、伊通县的李淑琴,也搜集到了这个故事,题目分别为《拾爹》,《好心得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