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王员外,一辈子就爱读《三国》。读着读着,三个儿子都大了,要上学,王员外就开办了个私塾。
私塾办起来了,就是没有教书先生0正好,河东新搬来个老刘家,哥儿任,听说字笔不浅,王员外就到老刘家请先生。刘家老大是个秀才,来到员外家,也得先考一考。员外心想,别的我也考不了,就问你《三国》吧。于是问老大$ “三国周瑜姥家姓啥?诸葛亮姥家姓啥?你说说。”刘老大虽然饱览诗书,通读《三国》,也回答不上这个问题。员外不高兴了,辞退了老大,又换刘老二。老二是个举人,也回答不了,又被辞退了。刘老三斗大字不识两口袋,可是为人聪明机灵,听说两个哥哥被辞退了,心一横i “我去],
刘老三到了员外家,员外又是旧题重问◎刘老三说,“那还用问,《三国》书上说,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姥家姓‘季',诸葛亮姥家姓'何'呗! "员外一听,有两下子,还是老三有学问,就留他当起了私塾先生。
刘老三胸无点墨,教学生点儿啥,心里也没个谱。为了打发日子,他让学生在开书前先“哼”半个月,再靠哈”半个月。学生们摇头晃脑在学堂“哼哼叽叽” 一气儿半个月,又摇头晃脑〃噬噬哈哈》三五一十五天。一个月过去了。这天,王员外让先生给他三个孩子起个名。刘先生问王家大公子工“姓啥? ” “姓王。” “姓王,怎么写? ”
“三横一竖。” 4行,再加一点吧J王家大公子就叫“王玉” 了。又给二公子起名“王王” o三公子起啥名呢?先生琢磨来琢磨去,在“王玉”的后边又加个“王”字,叫 “王玉王” o
王家三个公子都有名了,别的孩子也求先生起名。这下可把先生难住了,开学这么长时间,说老实话,先生连他们姓啥都没敢问,怕写他们的姓氏呀!这回是武大郎服毒 ——吃也是死,不吃也是死,不问是不行了。先生先问墙椅角一个粗巴轮墩的孩子,
“姓啥?” “姓马。” “咋写? ”孩子用毛笔写了。先生说:“去掉一层皮,剥下四个蹄, 你姓‘王'吧! "又问一个四方大脸靠南窗坐的孩子,孩子说姓“金” o先生又让他把 “金”字写了,先生看了半天说:“去掉一个帽儿,摘下两个蛋儿,你也姓‘王,吧! ” 第三个细高挑儿个儿的孩子坐在学房最前排,姓"羊”,先生看了半天这个“羊”字说:“给你尾巴一薄,两角一刀,你也是个,王,1你们三个都姓,王,,叫啥名,等我喘过气儿再起吧!*
王员外听说给三个儿子起了名,就摆酒宴,招待刘先生。喝到半落儿①,问先生给老大起了个什么名。先生说叫“王玉",员外一听挺乐,王者〉玉也,玉贵无瑕多玉者,王也,玉本为王所有,这名字好。听说二公子叫“王王”,员外有点儿不高兴,词书上成千上万的词条,叫啥不好,为啥名和姓非得一样!先生说:“唉,员外你不是熟读《三国》吗,三国里有个啥来着?曹操,名和姓都一个音,那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盖世英雄啊! ”听得员外连连点头,“行行,就叫王王。”问到三公子的名字,员外鼻子又筋筋起来了: “咋叫,王玉王,呢? ”先生说:“唉,员外,这恐怕又是你的不对了。《三国》下半部不是有个司马师(司)吗,那可是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带剑上殿的重臣,在魏国,司马一家可没人惹得起呀! "没等说完,员外急忙点头:“这名字好!这名字好!多喝酒!多喝酒! ”
名字有了,到了开书的时候了,教点儿啥呢?先生一想,在家时,我好掷个小色子啥的,就教学生“幺二三,二三四,三四五,四五六”吧!打这,孩子们叨叨咕咕: “幺二三,二三四,三四五,四五六……”先生乘这工夫,院里院外转了一圈儿。看院里堆着乱七八糟的东西,有若帚疙瘩,柳木棍儿,大火盆儿,小火盆儿,还有煎饼整子,捣蒜锤儿,院门前栽柳,门后栽桑,树梢儿都高过墙了,先生就编了一套嗑儿,教孩子们说:
“幺二四,二三四,
三四五,四五六。
苕帚疙瘩,柳木棍儿,
大火盆儿,小火盆儿, 煎饼鎏子捣蒜锤儿。前七柳,后八桑,嘀里嘟噜爬大墙。”
员外在门外一听,学房热热闹闹,书声琅琅,也没细听念的啥,心想,行,先生是
①半落儿:中间、中途的意思. 个教书人,就给先生开了两个月的劳金。刘老三把钱装在兜里,也犯了合计,早早晚晚加这事儿得露馅儿,不如乘黑灯瞎火,鞋底抹油——溜吧!
王员外这天吃完饭,又到学堂窗外,越听越闹,也没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再不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啥的,念的是什么玩意儿?听不懂。细听听:“幺二三'二三四,三四五,四五六。苕帚疙瘩,柳木棍儿……”怎么回事,学房里掷起小色子了,怎么还动打的了,要不苕帚疙瘩柳木棍儿咋上来了呢?他赶紧找先生,先生不在。王员外越听越气,就喊来伙计,打着灯笼,前三后四,左五右六,院里院外,音晃埼角,到处翻找先生,也没找到。一行人打着灯笼,到了河东,一找找到刘老三家。
刘老三正在家同两个哥哥吹牛呢,一见怒气冲冲走进来的王员外,就说:“我先生不好是不好,可你打着灯笼也难找哇! ”
讲述者,张玉森男50岁汉族伊通县新兴乡
农民中专毕业
采录者*施立学男25岁大学学生
采录时间:1979年夏
采录地点:伊通县伊丹乡爸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