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率领的一支义军,走鹅岭下遗爱祠,过肖家沟,爬飞来寺近逼 重庆城。 此时正是三伏天,一到重庆城,就像进了火炉子。队伍又才刚打了一仗,不说将士们口 渴得心里发慌,就是张献忠的喉咙也要冒烟了。但沿途既找不到水,又见不着人。正当队 伍爬上神仙洞时,迎面来了一群老百姓,有的背包提篮,有的拖儿带崽,一看张献忠他们虽 不是官兵打扮,但敞胸露怀,提刀仗剑,吓得都惊啦啦叫唤,掉头就是一趟。张献忠的护卫 忙大声招呼不要跑,站住!”这一吼,老百姓跑得更快了。有的甩了包袱,有的甩了篮篮, 扑爬跟斗就往树林林、草茏茏里头钻。张献忠见此情景,朝护卫亲兵把双眼一瞪「你们他 娘的吼个球!魂都给别个吓脱了,他还不跑吗?”这些老百姓,躲的躲、藏的藏,路上只剩下 一个中年妇女,四十多岁的样子,背上背一个娃娃,手头还牵了一个娃娃。背上背的那个要 307 大些,有十一二岁,手头牵的那个只有六七岁。这时她吓得来摔在路上。张献忠觉得这妇 人很奇怪,忙叫护卫把她扶到马前来问:“这两个娃娃是你什么人? ”那妇人颤颤兢兢地说: “回军爷,是小妇人的儿子。”“既然是你儿子,你为什么不背小的而背大的呢? ”“给军爷回• 这大儿子是我丈夫哥嫂所生。在这兵荒马乱当中,我怕丢了大儿子,对不起丈夫已死的哥 嫂。”“啊! ”张献忠心里感叹:唉,难得的妇道人家呀!仔细一问,这妇人姓牟,在城里住家, 丈夫是帮人吆骡马的,她在家头发豆芽卖,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张献忠说:“你丈夫既不在 家,又兵荒马乱的,你拖起娃娃跑出来干什么? ”“哎呀军爷,听说八大王张献忠带兵来血洗 四川,城里官兵早已跑了,有钱人都躲到乡坝头去了,我们这些人是腰无半文,只好出城找 个地方避一下。”张献忠早已听惯了官府对他的造谣中伤,便哈哈大笑说:“咱老张就是要 杀人! ”护卫们忙说:“大嫂,不要害怕,这是我们八大王张大帅! ”吓得那妇人“咚”地一声跪 在地上说:“大王饶命! ”张献忠忙叫护卫亲兵将她扶起:“咱老张是官府逼起造反的,杀贪 官污吏、为富不仁者,穷人是咱老张的弟兄,好人是咱老张的朋友,绝不伤害,你们母子还 是跟我们一路回城去吧! ”那妇人忙说「谢过大王J 于是,张献忠就叫亲兵把那两个娃娃背起,正要走时,又看见丢在地上那些包袱、提 篮,就指着一个亲兵说:“你在这里传我将令,不准人捡这些东西,违令者,立即斩首!” “是! ”张献忠又看了路旁草丛、树林说:“老百姓躲的不远,队伍过了就会转来拿他们的东 西「“是,大帅,我一定在这里等他们!”“呸!龟儿子,看你的样子倒像个猴,但你就憨得像 他妈条牛。你在这里,老百姓还敢转来吗?等队伍过完你就跟老子滚回来!”“是! ”那妇人 见亲兵对张献忠点头憨笑,心想:官府说张献忠那些话,不大对头呀。张献忠和将士们走得 口渴得不得了。进了通远门,走到骡马店,发现一口水井,好不高兴,忙传令取水解渴。谁 知那妇女慌忙挡住说:“大王!城里的水吃不得呀! ”“为什么?”“回大王,官兵逃跑时把水井 都填了 ;来不及填的井,不是倒了大粪,就放了毒药,千万不能吃!"哦! ”张献忠好不感激 这妇人:“唉,要不遇到她,将士将遭毒害」马上传令后队各营,迅速进城,打开九门①下河 取水。那妇人见张献忠渴得恼火,便说:“请大王先到我家暂歇,我家离这里不远,因为发豆 芽,在后院挖了 口井,未被官兵发现,可与大王解渴! ”“好!” 张献忠带领护卫亲兵,跟妇人走骡马店、翻铜鼓台,从关帝庙(今建设公寓)和张庙(今 中华路小学)当中一条石板大路往前走不多远,便到了妇人的家门口。但见这地方只有十 多家人,周围一湾水田。家家屋前屋后,柳树成荫。那妇人招呼大家在树荫下暂歇。她的 两个娃娃早已不害怕了,也忙着帮大家搬板凳。妇人从后园提出一桶水来,张献忠上前一 看,连声说:“好水,好水! ”一口气喝了三大碗,如同吃甘露琼浆,浑身顿时凉爽,忙叫护卫 拿出一锭白银相酬。那妇人忙说「小妇人岂敢受大王重赏! ”张献忠边抹胡子上的水边说: ① 九门:重庆有十七道城门.九开八闭口此处指开九门, 308 “咱老张素知得人点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大嫂救我将士之危,解咱老张之渴,理当厚 谢! ”把手一拱:“请了,请了! ”说罢,攀鞍上马。那妇人把银子捧到马前说「小妇人不图大 E重赏.只求大王保我一家人……”“哦! ”张献忠不等妇人说完,已经明白,她这是怕队伍 走后会受到骚扰,便说:“大嫂!银子请你收下,你一家人只管安居乐业,”说着便拔出宝剑, 照准屋前的柳树“嚓”一剑,削下一枝杨柳,亲手与那妇人插在门上,转过身大叫:“传令各 营,门上插杨柳者,谁敢骚扰,立斩不饶!”“是! ”那妇人才向张献忠深深道了个万福。 张献忠攻占重庆后,由于军纪严明,老百姓渐渐回城。特别是那位牟大嫂的左邻右舍, 回来听到张献忠插柳传令的事,家家户户都插上了杨柳,果真义军秋毫不犯,直到张献忠 离开重庆,去取成都,这地方一直是太太平平的。 后来为了纪念张献忠亲手插柳,严以军纪,人们便把这里取名“杨柳街”。这条街就在 现在的中华路上,“吴抄手”那个地方。
讲 述 者:程梓贤 男69岁 重庆市著名评书艺人 初中
采录者:王正平 男48岁 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干部 高中
采录时间、地点:1986年3月于重庆市江北区
附:异文 传说,明朝末年,四川隆昌县天华乡外的夏湾,住着一个姓郑的妇女。她的丈夫长年在 外经商,身边有一子,三岁了,还有哥嫂的一个遗子,五岁了。 一天,郑氏听到说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要剿灭四川,吓得她心惊肉跳,即刻牵着小 儿,背着侄子就随同村里人奔逃。这天,她来到一座山前,碰着一队人马,为首的是将军打 扮,挡住郑氏去路,问:“你这嫂子,为何牵着小的,背着大的? ”郑氏见将军说话和气,就把 心中的不安一齐说了出来:“只因我哥嫂早丧,单单丢下一子,而今兵荒马乱,张献忠又来 剿杀四川,我要好生照料他,假如有个闪失,叫我怎么对得起九泉之下的哥嫂,我儿倘遇不 测还可再生一个传嗣。”将军听后,十分敬佩郑氏。并告诉郑氏说他就是张献忠,他只杀官 家富豪,决不杀一个穷苦百姓。接着就劝郑氏安心回家,好好抚侄育子,免受流浪之苦。郑 氏一听,连连拜谢大王。郑氏又转回对张献忠说「大王,我回到家中,若你部下闯进家来, 又怎么办呢?” 张献忠想了想说:“这样,你回家后,将菖蒲悬挂门首为记。 说完,张献忠即传令全军「见门首挂菖蒲者,秋毫无犯!” 郑氏拜谢张献忠,急速回家。一路她对奔逃的乡亲转述她遇到张献忠之事,叫乡亲们 同路归家,照张献忠大王说的去办。 到了五月端阳那天,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来到天华乡夏湾,见那茅屋草舍的农 家门前都挂着菖蒲,他们就只冲进那些恶霸豪绅的高楼大瓦屋,并把财物分给穷苦百姓, 这件事后来传到各地口就从那时起.四川各地农村,家家门口都挂起了菖蒲。(隆昌县)
讲述者:钟明树男隆昌县界市粮站职工初中
采 录 者:李德译 男 隆昌县界市粮站职工 高中
采录时间、地点J986年6月于隆昌县胡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