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有个叫徐步蟾的人,以进士身份出任河南扶沟县令。勤政之余,他建了一间书院,设讲幄,召书生名士前来讲学。若是遇到特别有才的,就格外奖赏。
有个孙生,年纪二十,颇有仪表风度,徐公很欣赏他。后来孙生的文采与时俱进,扶沟的名士都比他不及。
但是他家里十分贫穷。一天,徐公问他是否有家室,孙生说:
“年少时孤贫无依,没有家业,无以娶妻;况且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书相伴,也用不着成家了。”
徐公于是为他说媒于名绅名士之家,但是没有成功。
孙生的邻居李翁,凭借匠艺暴富,想要挤身文人阶层,但文人界都不齿与这种人为伍。他家里有个女儿,已经是及笄之年,很漂亮,还没有许配人家。
徐公稍有听说,就写了个请柬邀请李翁。李翁很是不安,徐公请他来书舍,厚礼招待他,李翁愈加不安了,不知道所为何事。徐公说:
“我想给你找一快婿,不知你是否愿意?多数寒门想要改变门楣,其一靠家有好子弟,其次便是靠嫁得好夫婿。”
话还没说完,守门差役来报孙生来了。
徐公说:“快快迎入。”
孙生盛装而来,作了一揖,徐公说:
“以前曾栽了一株建兰,晨间忽然开了并蒂花,你如此多才,去和我的儿辈们一起赏赏吧。”
孙生刚一出门,回来对李翁说:“就是此生,如何?”
李翁很满意,很高兴,问他的家居何处,徐公说:
“就是你东边的邻居孙生。他携书来我这攻读,料你不认识也对。”
李翁陡然皱起了眉头,说:“他家里贫困,难以自已,我虽然出身微贱,但也不愿将女儿嫁给这种穷小子。”
徐公说:“没有穷一辈子的读书人,我看他不久就会高中秋闱,腾飞直上青云,您还是答应了吧。”
李翁说:“若是如徐公所说,那就以秋闱为期。”于是便离开了书舍。
等到秋天,孙生要去汴梁考试。徐公作为考官,也去了汴梁。等到榜发之时,孙生果然夺得高魁。
孙生此时还在汴梁,报喜的差役到了扶沟,去县衙问孙家,衙隶说:“他没有家。”
又问:“他有亲戚吗?”
衙隶答道:“今年开春,我们大人做媒,为他代聘李氏女子,你为什么不去那里报喜呢?”
等喜报到了李家,李翁认为前面的话已经应验,况且捷报来李家的意思,一定听自徐公。
李翁于是大喜,悬彩摆筵,贺者满屋。又备好出嫁的嫁妆以待孙生前来。
当时,孙生还在汴梁,和舍友武生方君交好。方君身材伟岸,擅长骑射,他因担心文考考不过,于是就拜托孙生指点文章,竟然就考中了,心里于是十分感谢他,请他去自己家里作客。
方家母见到孙生,非常高兴,打算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孙生坚持推辞道:“小生虽然还未有妻室,但和李翁有约定。”遂将当初的事坦白说了出来。
方生说:“他以秋闱为期为说辞,以此周旋县爷,其实是嫌弃你穷。身为大丈夫,为何要去别人屋檐下作那厌婿?你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吧!”
他看孙生腰上系有兰花香囊,便将其解下拿走。
过了一会儿,拿着同心结出来,说:“这是小妹的物件。”
说着便用绳子系在孙生腰上。方母跟在后面出来,而方生拉上孙生要他给方母作拜。孙生在这里住了个把月,徐公已经返回扶沟,孙生也回去了,将要入境,只听箫鼓喧鸣,彩旗交错。
孙生问是何故,说:“这是在迎接新孝廉。”
问是谁在迎接,说:“是李翁。”
孙生不敢去。方氏听了这事,自己率十几个人邀他说:
“你要是无家可归,同我去就是了。”
李翁也带了十几个人来,派人告诉孙生说:
“官人尽管回去,我有良田百亩,宅一座,望您屈尊。”
方生说:“我那里也有沃田百余亩,宅一座,望您屈尊。”
正争执间,徐公乘轿而来,对孙生说:
“之前的并蒂兰花,或许就是一种瑞兆吧?两地的田宅,你一并收下好了。我这里有地方给你住。”
又摆酒对两家说:“你们两家好才,是孙生的薄幸。俗话说不毁一门亲,希望你们两家都能应许下来。令他往来于两地间,各住一月。”
两家低头考虑了许久,说:“就依公言。”
于是徐公择了吉日,为孙生代迎两家女子。
当初李氏女听了此事,说:“我绝不和方家婢子见面的。”
方氏女听了,也说:“我绝不和李家婢子见面。”
拜堂的时候,两女子差涩之中,隐含有不屑之意。等到送入洞房,揭去盖面,两两对视,却都笑了起来。
坐了一阵,彼此间相处和睦。等到第二天,人们都问起和对方姑娘的事,李氏说:“我羡慕她姿媚而态柔。”
方氏说:“我羡慕她柔骨而媚容。”从此以后相安无事,家室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