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年间,谷仓镇里有个张姓人家,生有一个女儿,名叫翠娘,娇生惯养,视若掌上明珠。
这年春天,翠娘家西边的邻舍忽然搬走,到外乡去了。
留下一座空宅子,变得冷冷清清。隔墙望去,院里荒草丛生,一片萧瑟。
又过半年,隔墙荒院忽然有了动静,经常有女子笑声传来。
翠娘在墙头偷偷观望,但见树木掩映中,有女子裙衫掠过,霎时不见。
料想有新邻搬来,翠娘好奇心起,想要一见邻人真容,也好结交共事。
这日,翠娘饭后无事,闲坐楼台,望向西院邻宅,忽然心动,想去一探究竟。
她梳洗停当,带着四个丫鬟随行,出门几步,来到邻居院外。
翠娘令丫鬟上前叩门,久叩不开,正要转身而去,忽听脚步声近,门扉倏然中开。
一个绿衣丫鬟出来,说道:
“我家小姐不在,出门前曾有吩咐,若翠娘来访,务必请进。”
说着,连忙将翠娘等人迎进宅院。
进门一看,竟然和隔墙所望大有不同,里面筑有假山凉亭,菏池小桥,花卉盛开,异草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翠娘随绿衣丫鬟进了厅堂,进门看见各种摆设齐全,透着盎然古意,对门墙上一副古画,画上一位红衣女子,模样俏丽,美艳异常,飘然若仙。
绿衣丫鬟端上多种异果,都是翠娘从未见过的珍稀果品。
翠娘也不客气,吃得开心,连连赞叹。又在院中四处走了一阵,见主人久候不至,翠娘这才告辞要走。
临出门时,绿衣丫鬟又从院里一株陌生的果树上摘下三枚杏仁大小的紫色果子,送与翠娘,并说道:
“这果子不同寻常,你带在身上,到时自有用处。”
翠娘也不推辞,高兴地收下,回转家门,将所见说于父母,皆有些吃惊。
过了几日,翠娘去庙里上香,回来时经过西院邻居门口,忽然又想串门。
令随行丫鬟上去叩门,不料门扉虚掩,翠娘当下便带着几个丫鬟走进院里。
转了一圈,不见一个人影,进了厅堂,只见那副红衣女子的画像仍然挂在墙上。
翠娘怀疑绿衣丫鬟的主人搬离而去,吩咐丫鬟四处看看,看是否落下什么物件。
几个丫鬟转了一圈,从一个角落里找到一件叠放整齐的红色锦衣。
翠娘拿来一看,那布料触手柔软,丝滑垂顺,甚是喜欢,当即爱不释手。
料想是画上的红衣女子粗心落下,扔在此处也是蒙尘,当下便拿回家中。
这日,翠娘想去街市上走走,想起那件红色锦衣,连忙穿上,带着几个丫鬟出了家门。
走在街上,但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翠娘在沿街商铺里买了些小物件,令随行下人拿着,准备返回。
刚一转身,忽见一匹白色骏马沿路飞驰而过,马上一位白衣男子。
交错而过时,白衣男子忽然看见翠娘,吃了一惊,连忙勒马停下。
翠娘不知缘故,只见白衣男子盯着她,说道:
“我看见你了,你竟然也能看见我,今夜我就会去取你性命。”
说罢,白衣男子打马一鞭,飞驰而去。留下翠娘惊诧不已,呆愣原地。
众丫鬟见小姐异样,连忙追问何故,翠娘知道众人都看不见那骑马人,也不作解释,当下便率众回家去了。
见了爹娘,翠娘如实相告,将那白衣人要夜里前来杀己说了,父母皆大吃一惊,不知何处招惹了那人,当下也无处藏身,只好让翠娘藏入地窖,又在地窖上盖了一块宽厚的石板。
这夜,月明如昼,那白衣男子果然来了。他对其他人都不看一眼,进门就手执长枪,四处寻找翠娘。
翠娘在地窖里瑟瑟发抖,但听脚步声渐渐近了,那白衣人终于找到了地窖。
他搬不动石板,便手执长枪,一下一下地撞击石板,每击一下,就迸溅掉一些碎石。
随着碎石迸溅,石板越来越薄,翠娘吓得面如死灰。最后,那枪尖终于击破石板,在翠娘的头顶闪烁寒光。
翠娘吓得捂住双眼,等着那枪尖戳向自己,料想必死,不觉流下泪来。
忽然,一声鸡叫传来,那白衣男子哎呦一声,化作一股青烟,消失不见。
远处的翠娘父母和丫鬟们见状,立刻冲了过来,将石板掀开,将翠娘救了上来。
翠娘回房后,细细想来,自从自己穿上这身红衣后,便与众不同了,那白衣男子偏偏就要追杀自己。翠娘越想越怕,连忙脱掉红衣。
次日,翠娘带人又去西院邻家,大门虚掩,直接走了进去。
进了厅堂一看,不觉一惊。但见那副古画仍在墙上,画中女子却早已消失不见。
翠娘连忙叫丫鬟将红衣放回远处,匆匆走了。
这夜,那白衣男子又骑马而来,撞开翠娘家门,向翠娘看了一眼,轻咦了一声,不再想杀她,竟然转身走了。
片刻后,只听西院里响起激烈的打斗声,似乎有几人在相对厮杀,吓得翠娘一家人皆不敢出门。
最后,那打斗声逐渐消失,再次陷入一片死寂。
次日一早,翠娘带人来到西院门前,丫鬟上前推门不开,敲了几下,里面又出来绿衣丫鬟。
她笑盈盈地将翠娘引进厅堂,但见一位红衣女子正微笑等着翠娘。
红衣女子自称阿红,和翠娘一见如故,谈笑风生。二人一边在院中游玩赏花,一边由阿红娓娓道来:
“我本狐族,长期被一白狼追杀,那日你拿走我落下的一件红衣穿上,那白狼路过看见,以为你也是狐族一员,故而追杀于你。昨夜白狼又来,终于被消灭了。”
翠娘恍然大悟,自此和狐族结识。又得知那日绿衣丫鬟所赠异果具有治疗百病的奇效。
此后,翠娘家人有什么病痛,经常会得到一枚异果食用,服下即可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