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清朝的乾隆年间,常州的书院有位教书匠,是个老秀才,名字叫樊圣恩,快70的时候,跟院长提了退休的事,院长觉得樊先生教书教的好,人也实在,特意向上级申请了一笔额外补助给他,又亲手为他写了一封归乡书,寄给了樊秀才家乡的县令,请县令大人多多照应。
樊秀才十分感激院长,带了自己的书籍和衣物,就回到了乡下老家。樊秀才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妻子死后,他也没有再娶,一直都是一个人。
三个女儿出嫁的时候,他都是倾尽所有,尽力为女儿们准备了丰厚的嫁妆。不管哪个女儿给他写信说钱不够花了,他都会省吃俭用存出钱来,寄给女儿们。樊家祖上都是农民,就只出了他这么一个秀才。
三个女儿嫁的也都是附近的农民,虽说日子不是多富裕,但也还算殷实。樊秀才早就盘算着等退了休就回老家,趁着还能动,自己种几亩地,养两条狗,一个人先过两年。等动不了了,当初跟女婿们都是说好的,三个女婿轮流养他,所以他并没给自己留什么积蓄,实心实意的就想着回老家颐养天年了。
樊秀才的马车还没到村口,就见三对女儿女婿带着一群孩子都在路边等着他呢。一见他的车过来,女儿们都跑过来,热情的不得了。小女儿还哭了,说是特别想念爹爹,樊秀才十分感动,老泪都快掉下来了,觉得这些女儿们没白疼,大女婿赶着车直接就回了自己的家,家里已经张罗好了饭菜,女儿们拉着樊秀才落座,女婿们纷纷敬酒,都说以后一定会好好的孝敬樊秀才,让他不必操心晚年生活。
吃饭的时候,几家人争来争去,都说要让爹爹先到自己家住。樊秀才喝了几杯酒,晕乎乎的说,既然现在在大女儿家,那就先住在大女儿这儿吧。过些日子再去二女儿家,大家高高兴兴吃完了饭,就各自散了。
大女婿是做生意的,家里院子虽大,但是各个房间里都堆着货。大女儿给樊秀才收拾出一间客房,被褥全都是崭新的,又端了热水进来帮他洗脚,樊秀才心里呀别提多舒坦了。
过了两天,樊秀才听见大女儿和女婿在院子里吵架,他就过去劝。原来是大女婿把钱借给了朋友,现在进货的钱不够了。樊秀才就说,别吵了,伤了感情就不好了,爹这里有一百两银子,你们现在拿去救急,大女儿推辞不要,樊秀才就硬塞给了她,并且说就当是给大女儿家的补贴,以后不用还了。
大女婿接了钱去进货,大女儿对樊秀才就更加殷勤了。后来大女婿又陆续要走了樊秀才一二百两银子,二女儿听说了,就赶过来说要接爹爹到自己家去住几天。二女儿家是种地的,算是个小地主吧。
这二女儿给樊秀才准备了一间比大女儿家要大的房间,还给他配了个小丫鬟。这小丫鬟每天都跟着樊秀才伺候他,无聊的时候,她还能唱几句小曲儿,这樊秀才每天都乐呵呵的。二女儿在家做饭,每天都给樊秀才吃大鱼大肉,晚饭以后还要陪樊秀才到外面遛弯聊天。
樊秀才觉得自己的老年生活那算是没什么遗憾了。二女儿有一天问樊秀才,大姐夫家的生意如何呀?樊秀才就想起了给了大女儿二三百两银子,没给二女儿,这就不太公平。更何况二女儿如此孝顺贴心,她就主动拿出了二百两银子送给了二女儿。
三女婿是个教书的,生活比较轻松自在。这天他画了一幅寿比南山的画和三女儿一起过来看樊秀才,把画送给了樊秀才,樊秀才很喜欢这幅画,他想挂在墙上,找不着挂的地方。三女儿趁机就说,爹爹也该到我家去住一阵子了,让二姐歇一歇吧。
樊秀才觉得二女儿这段时间确实是劳累,就跟着三女儿回了家。三女儿给樊秀才收拾一间书房,樊秀才没事就在里边看看书,写写字,要不就画点画,三女婿经常陪着樊秀才写诗作画,对樊秀才的作品大为夸赞。
樊秀在这回又好像回到了书院教书的时光,他对这三女婿很是欣赏,三女儿还拿出亲自缝制的衣服和鞋给樊秀才换上。樊秀才呀同样也给了老三家二百两银子。住了一个多月以后,三女儿把樊秀才又送到了大姐家。
樊秀才的钱已经都分给了三个女儿,再没钱给了,大女儿家的态度就变了,很快就把樊秀才又送到二女儿家。老二家同样贪财,一看无利可图,又把樊秀才送回了老三家。
三个女儿的态度转变,让樊秀才万分的心寒,最终他带着行李自己回到了老宅。老宅多年不住人了,十分的破败。晚上冷风一吹,窗户纸就呼呼响,老鼠也到处跑,那真是太凄凉了。
樊秀才想起女儿们的所作所为,他忍不住就在这老宅里失声痛哭。住了两天,有人来拜访他,樊秀才开门一看,竟然是本县的县令,县令说收到院长来信,就想来看看他,可惜来了两次,都没见着人。
昨天听保长说樊秀才回来了,就特意赶过来看看,樊秀才一听十分惭愧,说自己本该去先拜见父母官的,哪有父母官过来看自己的道理呀。
县令就说,常州书院的院长是我老师,对我有再造之恩,他托付我的事我可不敢不做,您老有什么需求只管跟我说,不必客气。
樊秀才唯唯诺诺,他也不敢说什么,县令围着樊家老宅转了转,他就跟樊秀才说,你这里也太破败了,我听说你有三个女儿,怎么没人养你啊?樊秀才一听,眼泪就下来了。
县令赶紧慢慢劝慰他,说有什么事慢慢说,别着急,樊秀才就把这几个月来的遭遇都跟县令讲了。县令听了,他想了想,就跟这樊秀才说,我过几天派人去你大女儿家送封信,就说有朝廷嘉奖的银子到了,让你去县上取。你到县里面来一趟,只说把银子存在我这就行。
樊秀才说,哪还有什么朝廷嘉奖啊,院长帮我申请的银子,我已经全都送给女儿们了。县令哈哈一笑,您太实在了,不必多问,照我说的去做就好。
说完他就走了,又过了两天,大女婿忽然赶着车过来接他,说自己前段时间出去进货,不知道岳丈竟然搬回老宅了,自己家再穷再苦也不能让岳丈受苦。说着,不由分说帮樊秀才收拾了东西,赶着车就回了自己家。
二女儿、三女儿也都前后脚赶过来了,要接樊秀才回去,从此以后,樊秀才又被女儿们供起来了,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女儿们再跟樊秀才要钱,樊秀才就说,都在县令那存着呢,我立了遗嘱,也在县令那,等我死的时候,你们只管去找县令要就行了。
这期间三女婿托县衙里的主簿套过县令的话,县令的话怎么能随便让别人套呢?他含含糊,只是说,确实有一大笔银子在他这儿,也不说别的。
三年以后,樊秀才寿终正寝了,三个女儿办完了丧事,都去县衙找县令要银子。县令拿出一封公文,正是当年樊秀才退休时的补助文书,上面清清楚楚写了赏银六百两以及支付赏银的时间。县令说,这六百两银子,樊秀才早就分给了你们,你们孝顺他是应该的,何须再找我要钱呢?说完就将这群人赶出了县衙。
故事结语:有句诗说得好,有钱孝子住大宅,无钱孝子把路开。樊秀才早早就把养老钱分出去了,女儿们见钱眼开,无钱闭眼,全都不孝顺他了,幸好有县令为他出谋划策,否则樊秀才的晚年怕是会相当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