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输出的内容是小孩应该给他们最合适的自然成长方式去成长。
在小时候, 我都认为如果小一能够念小二, 小三, 甚至小四的课本, 就能够让这个小孩超前学习, 当上小三小四的时候, 自然会比其他同辈更优秀, 所以才会有各式各样的补习班, 去管束小孩让她们进步。
但最近知道的是绝大部分小孩的脑部发育都有一定的程序发展, 像是12岁之前的小孩对于演绎推理的能力比较差, 毕竟脑部是需要一步一步发展起来, 如果强迫他们去超前学习12岁之后的课本, 绝对是事倍功半, 每个人包括小孩的时间都一样, 我们应把他们的不同时段去发展一些事半功倍的地方, 而不是单纯的打算在运动场上多走别人几步, 认为这就能够取胜, 就算是取胜也只是很短暂的时间, 这也能说明为何在大学里, 华人是顶尖学生的比例, 跟在顶尖企业家, 科技, 其他不同领域, 华人往往相对比例是大学顶尖的一半或以下, 因为要把握人不同的时期发展, 心智影响, 个人品格, 以及对学习学科的好奇心和兴趣是长远坚持下去的基石, 很多华人的观念传统都未能融合这种想法, 包括之前的我。
如果12岁之后的小孩能用半小时就能完成10岁小孩所需做的功课, 为何我们不多把时间分配10岁小孩去做当刻更有用的事情呢? 更有趣的说法就是, 一个人的收入多少, 职位高低, 阅历深浅, 是来自于他们幼稚园的老师质素, 因为这是小孩首次面对老师, 面对同学, 面对学习, 如有经验的老师能够带领他们主动学习, 发问, 有一个良好的气氛, 会比起一些经验少, 甚至不主动带领小孩学习的老师, 他们会更有影响力, 更能够使小孩变得更优秀。
所以在幼稚园, 在小学, 在中学, 每个阶段其实都有相应需要学习的态度, 想法, 沟通能力等等, 而非一些标榜着拿高分, 默书很多的学习, 也许一个主动学习拿70分的小孩, 比起被动学习拿90分的小孩更为优势, 前者在面对将来, 包括同学的关系, 也更为有用。
多说一句, 6岁以前的小孩多半是以自己作为世界中心的想法, 而7岁开始就会感觉到这世界不是围住他而转动, 也许这就是一个学习同理心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