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我跟妈妈去台湾为刚去世的外婆参加几场法会,也顺道带8岁的家姐和5岁的细佬游玩。大约10天的行程中,除了有4天要参加法会外,其余时间都是带小孩游玩。
虽然在出发前我已经再三跟孩子说明过程会有很沉闷的法会,但到法会当天,孩子仍是闷得不断喧闹或抱怨。我一边参加法会,一边要控制孩子玩耍的声量,一边又要照顾他们肚饿和如厕的需要,还要听着他们抱怨,不断问到底何时才可离开。
好不容易挨到法会完结,但由于太多人同时离开,导致我们等了大半小时仍叫不到车回酒店。在等车的同时,家姐又不断抱怨,说早知道就不来台湾了。
我对家姐说:「我也知道你很闷,但我一早已跟你说明了会是这样,我也没办法呀。」
家姐听后无动于衷,继续抱怨。
我已经表示理解家姐感受了,这不是empathy同理心吗?
为何家姐一点都没有被安抚到?
坊间的「同理心」只是Iknow,我头脑上理解你这个感觉,但内心我仍是在想要改变你的感觉或行为。
而真正的empathy其实不是靠头脑去理解,而是要用内心去感受和关心的。除了Iknow,还有Ifeel和Icare,这才是真正的「同感心」,感你所感,忧你所忧。
我之前对家姐说的话,只有Iknow,我理解她很闷和不满,但内心我是想她不要再抱怨。
我尝试代入家姐的角式,感受她的心情,然后对她说:「这几天你辛苦了,要陪我们去参加法会,对你来说真的很闷啊。」
家姐听到后,停了一会,然后对我说:「这几天你也辛苦了,又要带我们去玩,又要叫车。」
那一刻我很感动,揽着家姐多谢她。
我之前只是敷衍地「同理」她,没有感同身受她的不满和关心她的付出,所以无法跟她连结。而当我真正「同感」她时,她感觉到连结,也能感同身受我的辛劳,同感心和爱便能在我们之间流动了。
当你真正同感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很体会到对方的痛苦,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有现时的行为。你的著眼点不会再停留在对方行为上的对与错,而是会想去减轻对方的痛苦。当我们能同感孩子,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困难和需要时,同感心便在流动了。而亲厚的亲子关系,会令孩子成长,自然地减少令人不舒服的行为。
真正能令人成长的,从来都是爱,而不是单向的教诲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