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真的焦虑」着刚踏入社会的儿女不知道要做什么,只因儿女迷惘着不知道什么是想要的。
尽管父母都已努力将自己所知所能的想要给予孩子,同时期待孩子自由独立的飞翔;但,却不经意的从小就剪断了他的翅膀。
无关对错,这些都只是长期惯性状态的堆叠,因此在一对一工作时需要处理是完全不同的面向:
面对刚出社会的迷惘,需要对自己很深的探索与重新回归自己,并看见自己拥有的资源。
面对这样年迈父母的焦虑,则是需要让他们学习正视自己的焦虑,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因为不是要成年儿女赶快知道做什么来解决自己的焦虑。
毕竟在这样的状况下,怎能期待一个从小是不被允许有任何声音、感觉、想法的孩子,成年后能清楚知道自己真实想要什么?
之所以用「真的焦虑」是因为,有些父母的焦虑仍旧只是因为儿女不愿意顺着父母的意思或决定做。
说穿了,「不被允许有任何声音、感觉、想法」往往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期待的「乖」「听话」。
有些父母说「有啊,我都有让他说啊」
但是,当孩子说出任何声音、感觉、想法的时候,大人是如何应对。
当儿女成年后,带着焦虑告诉我:「我这孩子就是太乖了!看他对未来很茫然,都没有自己的想法。」但从小却是希望「乖」,这不是矛盾了?
那究竟「乖」「不乖」如何断定?
听过一些说法是「自律」。
不过,是否能厘清究竟希望儿女是「自律」还只是要「听话」?
自律,不是因为恐惧、不是因为讨好、不是有条件交换,而是相信也知道自己可以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并且执行。
「乖」「听话」看起来很「自律」,也许大人眼里的「乖」「听话」,和孩子表现出来「乖」「听话」背后的动机,是不同的。
不顺着大人的意思做,就是「不乖」「不听话」?
很常在工作对谈中提到:「给孩子爱,而不是急着要他改」
因为
很多事,他不是不做,只是没顺着大人的方式做。
很多事,他不是不会,只是没顺着大人的方式学。
很多事,不是不能这样,只是没顺着大人的经验,超出大人过去对这世界的想像。
给孩子爱,别再一味要求孩子顺从。
现场对话时很多人急着反驳着说:「我很爱孩子啊。」
没人说不爱,只是很多情况下的「爱」多数时候孩子感受不到,又或者让「爱」不小心变成「碍」。
试着回到自己生活用字说话习惯去观察,究竟我们认为表达出来的「爱」是:
「有条件的爱」还是「无条件的爱」。
无关对错,只是永远可以在关系里的惯性应对中,尝试着用更自在的方式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