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津津乐道的结局:个人觉得电影最后枪杀教徒一幕,最令人有感。
他一枪一个教徒。弹夹空了,再慢慢上膛,继续枪杀剩余教徒。不时还给予部分教徒机会逃走,但一部分仍然坐着继续唱歌、随着节拍摇摆身体。网上有人说杀得好:一个一个瞎了眼睛,死到临头还在唱歌作乐。也有人说:解恨啊,让那些冥顽不宁的狂热宗教分子感受子弹的热度。部分人说:剧情太假了,正常人听到枪声就吓怕了吧,拔腿就跑是人性使然的、必然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不同领域宗教的探讨与狂热,其实比起该电影里所形容的宗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见证过虔诚的西藏教徒三跪九叩,不惜劳苦遥遥长路来青藏高原礼佛。
见识过为了所信仰的宗教自焚的教徒。更体会到非宗教,但单靠一把口,及活用传销与契约手法捆绑人们自由的业者。
幼童年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以宗教名义办学的团体,世界多不胜数。世界各地世人有了{度身订造}的虔诚宗教生活。至于不信教的现代人,或无神论者,或异教徒等。在国际层面的跨国宗教团体势力笼罩底下,全乃是潜在的信众群体、客户群。
不是阴谋论调,说什么宗教团体涉猎什么惊天大阴谋等等。而是,单纯以个人有否信仰而言。世人就已经被分为两类。有信仰与无信仰。那么?宗教是一种筛选吗?还是人们以为自己拥有选择信仰的机会?可是,教堂、佛堂、万千庙宇于世,满天神佛在前,都只在等你遁入空门、追随上主的一刻?这些宗教与团体难道就不用市场定位?目标客群与稳定的收入和供奉?
有论是:有信仰的人,在道德、操守、品格或面对困难、危机甚或生死等重大问题上,都有以身作则的典范。
而社会上,对于有宗教信仰的教徒或神职人员。他们得到的资源与补给往往比无宗教信仰的人民丰富。宗教的内里,需要靠教徒捐献、奉献或政府机构补贴等才能经营日常营运,适时营造节日的欢乐喜气,或活动时的大场面等等。对于群聚享乐,人们当然欢然接受。
但对于代价。人们往往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只着眼看见眼前的糖果;不了解糖果带来短暂欢愉后的伤害。
我们所信仰的神,在接受一轮轮自我反覆批判、认证后。已经被信仰者捏造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也就是与原本信仰的神扭曲了。任何信仰或宗教,都需要人们支持,拥护才能恒稳至远的发展。到此刻,我们所信仰的满天神佛。从远古洞穴壁画、到纽约时代广场的大银幕上都有不同形式呈现。宗教,古往今来都活跃于人类发展史,只不过历代都换了另一个切合现代市场的包装与行销模式。
电影的热度:在于屠杀。
非我者死。还是在最后一幕,愿意离开这个危机四伏、表面冠冕堂皇的舒适圈的人,可以活。不离开的,选择与坚持的信仰共生死,相信一切关于自己的信仰对自己死后的一切安排。这幕对于宗教的描述是那么的充满力量、引人入胜。
当枪声起落,有人走,有人留下。过程却又使人性变得赤裸。这时,我在考虑一个问题。枪杀一幕里面,到底被杀的人多?还是逃跑的人数为多?
但书写到此,却又令我忽发奇想。为什么枪杀时,却没什么人出来阻止枪手?这也好像侧证了,为何电影会那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