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公治理漳州近一年,漳州民间屈俗习惯起了大变 化。过去漳州百姓不知礼教,不守法纪,作奸犯法的事很普 遍。现在丧葬嫁娶都能够照古礼旗行,犯法行凶的少了,接 受书院学舍教诲,知书知礼的人也多了。朱知府奏明朝廷, 又减免属县无名之鼠七百万,减轻百姓负担。由此漳州社会 政清人和,黎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当时人们都呵错(称 赞》漳州经过紫阳教化,已经逐渐变成为海滨邹鲁了。 但是,有一件事使朱文公很伤脑筋,尽管官府严加科罚, 漳州北门地区北桥至北廓顶这一带淫秽案件接连发生,诃契 兄、找姚头,甚至连叔嫂、婶侄也做出了那种乱人伦、没天 理的“见笑”事《丑事》,怎么禁,也禁不止,怎么罚,也 罚不怕. 朱文公决心寻根问底,查明原因。有一天,他化了装, 来到案件最多的地方微服私访,察看民情J他看到:家家门 户洞开,从街中央一眼就能看清楚厝底里所有人的起居作 1,靖某人(妇女)站在门口看过路人,当街打情骂俏,无 拘无束,大白天,抛头露面满街乱走,简直不懂什么礼教与 羞耻。朱文公皱紧眉头,边走边搔头。 他一直走到北桥街的中段,看见有一座小庙,红墙绿瓦 倒也清静。他就放轻脚步迈进了大门,只见一闾斗室,佛龛 下有一个瞎眼和尚正在蒲团上打坐。这个和尚白须垂眉,气 度不凡。朱文公不由得心生敬意。他便诚心诚意,走上前 去,坐在一旁,向和尚请教说:“敢问大师,此闾民俗怎么 会如此放荡?” 瞎和尚只说:“请大人从庙前向南,再把街道地形瞎勘 一遍便知。”朱文公走出庙门,只见面前有一口井,两条分 叉路分别伸向左右两边的后方,沿着北桥街往前一直走,快 到北桥亭时,他又看到一条横街东西分开。他想了半天,才 恍然大悟:噢,北门原来是条人形街,北桥亭好象一个人 头,亭前的两条叉路正象人的双臂,北桥庙前的两条叉路, 又正象人伸开了的双腿。一个人四肢八叉地仰面躺着。 朱文公回庙向瞎和尚一说,瞎和尚点头说:“对了,而 且还是个女人。庙前的这口井就是‘美人穴,! ”.朱文公听 了,不觉叹气说। “啊I原来如此! ” ' 朱文公又向和尚请教整治“美人穴”的办法。和尚请他 留住一夜,第二天清早观看动静,便知分晓。第二天清早, 天还未大亮,庙门口就人声嘈杂。朱文公急忙起床,出门一 看,只见井台前许多少年家和遁某人挤在一起打水,他们边 打水,边说笑,打打闹闹一阵子才把一担担水挑回家去,供 煮饮洗涤之用.和尚告诉朱文公说:“井是美人穴,水是桃 花水,遂日饮此桃花水,怎不做出伤风败俗的事来呢? ”和尚 一句话道破了天机,点醒了朱文公。他坚定地点一点头说: “好,我有办法了I ”说完,他就告辞和尚回府衙去。 事后,朱文公叫人召来了打石师傅,在北桥庙的井上建 起了一座尖尖的小石塔,封闭了这口井。北桥的百姓从此就 要到了顶巷去挑七星井的井水饮用。朱文公又倡议,漳州百姓 家家户户都要特制一种“竹隔仔”(竹帘),挂在大门口,使 家室里外有别,姆某人可以站在厝内看街,过路人却看不见鹰 底内人。朱文公又下令,媾某人上街都要罩一块蓝底花头 巾,不要轻易抛头露面J手里要拄一支有鸿头的拐杖?有人 胆敢拦路调戏,可以打他个狗血淋头,这就是后来传说的 “文公巾”和“文公拐”。朱文公还规定,缠脚嬉某人每只高 跟鞋底,只准钉一根铁钉,走起路来,只能规规矩矩的,走 只得太快,鞋跟就会掉落了。朱文公的这些措施,对转变漳 州风俗曾经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北桥的那座小庙门前有了石塔后,就械改名叫做“塔,口 庵”,后来,连那一带街道也叫“塔口庵"了加
讲 述人,陈松年,男,6 0岁,高中,干部。 林国律,男,6 3岁,初中,干部。 采录入:王雄铮,男,5 7岁,大专,裁卿。 采录时间:2 9 8 0年2月于漳州。 流传地区:漳州市芳城区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