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谢谢珮妍妈妈举办活动,让马特市又能活络好一段时日。在找不到题材写作的时候,征文活动可以刺激脑海中曾存在过的事件。
现在记性不佳,常常把征文活动给忘记,这一次特别标记在待办事项,就不会轻易忽略了。
说起这个主题的征文活动,我在脑海中搜寻,当扫描器轻轻掠过这个区域,便让我想起来自父亲亲手制作的水饺。
那是他亲自和(ㄏㄨㄛˋ)的面团、擀的面皮、亲自预备的馅料以及亲手包出的水饺,这是我最为怀念的食物,也是记忆里带着满满温度的食物。
出生于父亲为外省北方人的家庭,即便住在台湾,面食仍是我们家必备的食物。小时候只要有特别的日子,总会以包水饺来庆祝。像是过新年,或爸爸的朋友来访,几乎都是吃水饺,而且还是一家人一起合作下的成果。
就拿过年来说吧。除夕前一两日,父亲就会开始和面,预备馅料。馅料大多是高丽菜、猪绞肉还有葱等等,再加上调味用料。
看着父亲将面粉和水混在一起,便开始变魔术。本来的粉状经过搅拌成为软趴趴的面糊,渐渐又变成固体的面团。经过父亲的手劲慢工细活,成为坚实的面团。
接着是「醒面团」的时间,盖上一层拧干的湿纱巾,等待几个小时后,不仅膨胀了些也变得光滑,此时便是全家一起上场的时间了。
不知道是不是曾在外省家庭帮带孩子,我的母亲对于水饺这份外省食物一点也不陌生,还能掌握住擀面皮的技巧,速度之快,形状也是完整的圆,不像我总是擀的圆不成圆,方不成方。身为长女的我没继承俐落的手工,倒是我家老二老三的手艺与妈妈一样好,于是我和父亲成了包水饺大军。
父亲的水饺包工精简,两手手指一压,水饺就成型,我则是将水饺当作艺术品,折了好几个折角成为一个弯月状,这是我的水饺形状,也是母亲教我的。缺点就是折角多会成为一小块硬面团。煮过的口感没这么好,那一块不像水饺倒像面疙瘩。
小妹当时年纪还小,只能在一旁边玩边学,长大后马上加入包水饺大军,因为她与我一样擀出来的面皮都是NG品。
这样的场景在父亲年纪越来越大,体力也越来越差后,就不复见了。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反而更加怀念。
而我们这些女儿并未学到父亲的和面本领,力气不够很难做出和父亲一样的面团,当然也无法再一起擀面皮包水饺。
记得父亲曾说,看面团的扎实与否就知道这人是懒媳妇还是勤快的媳妇。懒媳妇和出来的面团就会过软,而我的力道不足,面团就像懒媳妇和(ㄏㄨㄛˋ)出来一样,是软的。
当珮妍妈妈举办这个征文活动,脑海里呈现的画面,正是这一幕全家一起准备及包水饺的团聚景象,让我好怀念也很想念。往日光景不再,只能让这幅曾经温暖我无数个年月影像,永远摆在心中、脑海中,时时拿出来回味。
这就是带给我无限回忆的平凡食物--水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