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7年《铁达尼号》之前,1958年也曾有一部铁达尼号电影《此夜永难忘》(A Night to Remember),以正确的历史考据受到公认,电影还请到几位生还者担任了技术顾问。虽然有些事件是基于历史,但许多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
而且拍摄时,铁达尼号残骸并未发现,即未证实沉船在海面上一分为二,仍是拍成整体滑入海底,所以1997年的《铁达尼号》其实在描述灾难上,最后时刻的部分更接近正确历史。
导演詹姆斯·卡麦隆不但多次潜到残骸遗址拍摄片段,而且至少花费六个月的时间研究了所有搭上这艘巨船的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性相当尊重而且有凭有据。
虽然1997年版的《铁达尼号》拍摄时,生还者已经几乎全部离世,还存活的都是事故中记忆较少的孩童,不过卡麦隆请了一些历史专家分析过剧本的史实。
除却10个虚构角色,电影中还有将近30位演员按照史实诠释真实人物,甚至连一些角色对话都是出自英美灾难调查听证会的证词,我想这部分应该很多人不知道。
布景考据更不用说了,原始造船商有提供蓝图给摄制团队还原出船体右舷和上层甲板。电影对细节的讲究已经到了通风管上的实际铆钉数量、螺栓的实际图案,这是显微镜等级的考据精神了。
主楼梯时钟也是按照姊妹舰奥林匹克号留下的时钟来雕刻,餐叉上什至还压铸了白星航运标志。不过布景有三个地方修改尺寸,烟囱和救生艇缩小1/10、主楼梯加宽50公分。
电影的制作成本是2亿美金,铁达尼号原船的建造成本相当于2018年的1.44亿美金。也就是说,拍这部电影比重建原始的铁达尼号还贵多了。
下面就按照电影进度整理一下,部分电影情节和对应的历史考证细节,大家可以搭配DVD服用,换成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看这部经典电影。
情节:铁达尼号停泊在南安普敦港准备出航,一辆车牌FL-3698的红金配色汽车吊挂上船。
史实:这辆车确实存在,它是1912年出厂的雷诺Coupe de Ville 2.6升直列四缸双门轿跑车,车主是头等舱乘客威廉·欧内斯特·卡特(William Ernest Carter),电影中用的钣金复制车和原车配色相同。历史上,这辆汽车和铁达尼号一起下沉,在遗址曾发现疑似左前轮挡泥板的残骸,但还没证实。电影里,杰克和萝丝在这辆汽车内发生关系。后来拍摄洪水场景时,这辆钣金复制车已经毁坏了。
情节:卡尔的仆人洛夫乔伊交代服务员将车上的所有行李和保险箱送到B-52/54/56套房。
史实: B-52/54/56套房原先是要给铁达尼号真正的船东JP摩根住的,但这位大土豪临时不上船跑去法国找情妇了,所以这三间连通的套房可能在首航时无人占用,电影顺理成章作为虚构角色的房间。但是有个说法,白星航运老板布鲁斯·伊斯梅把这三间房拿去自己用了。
情节:萝丝一行人要上船时,许多三等舱乘客在排队接受健康检查。
史实:这种不平等待遇是根据1907年《美国移民法》的一项要求,如果三等舱乘客有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会导致美国拒绝他们入境,而白星航运要负责将那些人载回英国。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状况,没通过健康检查的乘客都不能登船。
情节:杰克和法布里奇欧赢了船票,进入G层甲板寻找自己的房间。走廊上出现亚裔男子和蓄胡的中东男子;在G-60客房里,杰克和一位斯堪地那维亚脸孔的室友打招呼。
史实: G层甲板是铁达尼号位置最低、房间票价最便宜的甲板。当时船上有许多三等舱乘客来自黎巴嫩、叙利亚和斯堪地纳维亚,也有8名香港男子。被杰克打招呼的室友则是由瑞典籍演员安德斯·福尔克(Anders Falk)客串。纪录显示,当时铁达尼号三等舱中有98位瑞典籍移民,所以杰克遇到瑞典室友的机率非常高。
情节:玛格丽特·布朗(别名莫莉)在法国瑟堡上船。老萝丝向观众介绍,玛格丽特的老公在西部发现金矿,成了暴发户。
史实: 4月10日傍晚,铁达尼号因为体积巨大进不了法国的港口,所以由渡轮接驳乘客,玛格丽特就是在这里上船,电影如实呈现该场景。而玛格丽特曾经当过剥烟女工,她老公原本也是穷小子,后来设计出采扩技巧致富,他们家成了矿业富豪,玛格丽特也成了社交名媛和慈善行动家。
情节:工人在机房中铲煤生火,仿如但丁的《神曲》地狱篇。
史实:实际上在铁达尼号航行中,锅炉房的温度通常超过摄氏49°C,高温难耐、光线很少、充满煤尘。生火员是铁达尼号上最糟的工作,他们的薪资最低,在当时所有的海上职业中,属于平均自杀率最高的工种。
情节:杰克等人在艉艛甲板闲聊,认识了另一位乘客汤米。以及稍后躺在长椅上的杰克,遇上试图跳海自杀的萝丝。
史实:艉艛甲板是三等舱乘客主要的室外公共空间之一,贫穷乘客在船上要享受到最佳视野只能来这里。听起来好像很差,不过当时绝大部分航运公司的船都没有三等舱的室外空间,而且不能自由活动、没有供应三餐、所有人都要打通铺睡,所以铁达尼号对当时的穷人来说简直是梦幻皇宫。
情节:萝丝和总设计师汤玛斯·安德鲁斯讨论救生艇数量不足,安德鲁斯表示,因为有人认为会影响甲板美观,所以加挂计画没被采用。
史实:铁达尼号的20艘救生艇确实只能载上大约一半人,但事实上还比英国航运法规的16艘多带了4艘。当时大西洋航线非常繁忙,而且大家都有装电报机,要讨救援一定有船,所以英国人认为救生艇是用来「运送」而不是「避难」。然而,安德鲁斯确实计画要挂46艘救生艇,不过被造船厂老板威廉·裴礼子爵驳回。白星航运也认为,大量的救生艇会阻挡乘客欣赏海景,而且还会影响整艘船的美感。
情节:二副查尔斯·莱托勒和船长爱德华·史密斯谈论从没见过的平静海面:「简直像个池塘」。
史实:乘客格雷西上校曾指出:「海面像玻璃一样平坦,太光滑了」。乘客杰克·赛耶也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很常坐船渡海,但我从来没见过比当天更平滑的海洋,它就像池塘一样纯净无邪,让这艘大船静静的掠过它」。现今研究后已经知晓,这种特别平静的海面,就是代表附近有大量浮冰、甚至有冰山。
情节:杰克画完素描后来到头等套房的私人走廊看海,然后搓着手回室内告诉萝丝:「变冷了」。
史实: 4月14日17时35分,二副查尔斯·莱托勒注意到日落后气温急速下降。18时35分,气温来到零度。20时55分,船长在舰桥跟莱托勒谈论「天气很冷」。许多生还者一致作证,当晚气温突然变得非常寒冷。这是由于铁达尼号从墨西哥湾流的暖空气中,驶入了冰冷的拉布拉多洋流,冰山就是随着这股洋流南下。
情节:二副查尔斯·莱托勒和一副威廉·默多克交接,两人说到:「瞭望员望远镜找到没?」、「从南安普敦就没看见过」。
史实:二副查尔斯·莱托勒当天从晚上6点值班到10点,然后交接给一副威廉·默多克。由于铁达尼号出航前,在南安普敦临时将奥林匹克号的大副调过来,因此保管望远镜的二副大卫·布莱尔被挤出首航团队、匆忙解职下船。离开之前没有向任何人提到望远镜的位置,且不慎拿走望远镜的置物柜钥匙,导致瞭望员全程都没有望远镜可以用。2018年,那把钥匙以516万元台币拍卖给收藏家。
情节:瞭望员发现正前方的冰山,通知舰桥,一副威廉·默多克紧急下令左转并反转发动机,但仍旧闪避不及擦撞,船舱猛烈进水。
史实:瞭望员范德瑞克·弗莱特在正前方看见一座冰山,他摇响了三次瞭望台警钟,并打电话通知舰桥。弗莱特发问:「有人在吗?」,接电话的六副詹姆斯·穆迪回应:「有,你看到什么了?」,弗莱特报告:「冰山,就在正前方!」。穆迪致谢后,向值班中的一副威廉·默多克报告此事。威廉·默多克立刻命令舵手罗伯特·希琴斯「右满舵」。他也用蒸汽机指令传输电报机下令机舱「所有发动机全速反转!」。船以擦撞的方式冲向冰山,沿着右舷在水面下大约接触了7秒。冰山挫曲了船体钢板,让海水找到入口。由于碰撞,从冰山上部剥离出的一些冰块掉落到井围甲板上。
情节:撞上冰山时,在房间检视蓝图的汤玛斯·安德鲁斯感觉到震动,并望向天花板的吊灯。
史实:碰撞时,汤玛斯·安德鲁斯正在他的A-36特等客房内,摊开蓝图并整理他的笔记。不过事实上,安德鲁斯当时没有发觉到震动,是船长派人到房间召见他时,才知道铁达尼号撞上冰山。
情节:一位女乘客走出房间,向走廊上的服务员询问震动原因,该服务员回答:「螺旋桨叶片掉了,所以会有震动」。
史实:碰撞时,头等餐厅的服务员注意到一阵颤动,他们误认为这可能是船尾螺旋桨叶片掉落造成的。
情节:走廊上,布鲁斯·伊斯梅穿着睡衣走出来。
史实:这是基于三副赫伯特·彼特曼的证词:「我把5号救生艇降到了小艇甲板的轨道上。有个穿着睡衣的男人说,我们最好让它满载女人和小孩。我说:『我等待指挥官的命令』,他回答说:『很好』或类似的话。然后根据自己的印象判断,我突然意识到(他)可能是伊斯梅先生」。
情节:井围甲板上有一群乘客踢着冰块嬉闹取乐。
史实:在服务员们开始强制命令乘客穿上他们的救生衣后,许多乘客将这个命令当作玩笑,一些人开始用散落在井围甲板上的冰块玩起足球比赛。
情节:汤玛斯·安德鲁斯和船长、船副们及布鲁斯·伊斯梅讨论受损情形后,宣布铁达尼号将在一至二小时内沉没的事实。
史实:铁达尼号是开放式的水密隔舱,并未在顶部密封;一旦前5个舱室被淹,海水就能藉由船首的倾斜角度越过防水舱壁,就像制冰盒溢出的水那样,不断往后淹没。汤玛斯·安德鲁身为最熟悉这艘船的人,他深知铁达尼号注定会沉了。他依据进水速度估计,船能维持漂浮的时间只剩「一小时,最多两小时」,他强调这是一个「数学确定性」。
情节:在小艇甲板上,大副亨利·魏尔德告诉汤玛斯·安德鲁斯:「乘客嫌外头又吵又冷,都进去了」。
史实:为避免海水触及后爆炸,所有的锅炉正排出高压蒸汽,所以通过阀门和烟囱逸出了巨大噪音,几乎盖掉人们说话的声音。二副查尔斯·莱托勒回忆:「无论你叫得再大声,别人一个字也听不到」。乘客劳伦斯·贝斯利将这种声音描述为「一种刺耳、震耳欲聋的轰隆巨响,让对话变得很困难」。所以当时很多乘客都躲进休息室、吸烟室或健身房,不愿出来。另一些人则因为室外气温骤降,宁愿待在温暖的房间里。
情节:到了室内,汤玛斯·安德鲁斯看见乘客们依旧谈笑,音乐家们演奏着、服务员依然在供应酒水。
史实:绝大多数乘客和船员都相信,铁达尼号是「不沉之船」,撞到冰山只需要维修,有些人还相信船只是掉漆而已,所以他们一开始很抗拒逃生指示,加上烟囱噪音和寒冷,更愿意待在室内。乘客杰克·赛耶回忆道:「没人联想到任何严重事故,这是一艘不沉之船」。在与冰山碰撞约30分钟后,船长召集船上的乐队,指示他们在头等休息室演奏,安抚乘客。
情节:电报员哈罗德·布莱德告诉船长,卡柏菲亚号正以全速赶来,可在四小时后抵达。
史实:电报员哈罗德·布莱德确实到过舰桥告知船长这个消息。当时收到求救电报的船中,只有卡柏菲亚号是距离最近、而且没有被浮冰困住的船。但是这艘船的船速比铁达尼号慢很多,即使该船船长亚瑟·罗斯特龙下令发动机全力运转、关闭船上所有加热设备,也要三个半小时至四小时才能赶抵事故现场。除此之外,卡柏菲亚号是掉头全速冲进浮冰区,冒着自己也会撞冰山的风险去救铁达尼号。
情节:二副查尔斯·莱托勒吼着问船长:「要不要让妇女和孩童先上船?」,但船长神情有些恍惚。
史实:二副查尔斯·莱托勒后来回忆说,他注意到船长站在舰桥旁,神情恍惚的望着大海。他表示:「我吼着嗓子说,『我们最好先把女人和孩子们放进船里对吧,长官?』,他听到我在讲话后,只点头答覆」。二副因为撞上冰山时在休班,所以他连衬衫都来不及穿,里面还穿着深蓝色毛衣,这在电影里忠实呈现。
情节:汤米和法布里奇欧试图逃生,但发现船员将铁门锁上,不让三等舱乘客通过。
史实:乘客玛格丽特·墨菲(Margaret Murphy)曾表示,铁达尼号船员特意阻碍了三等舱乘客的逃生路线,铁门和舷梯被船员锁上、封闭或派人看守。但首席面包师作证说,他走过的区域「并没有走道被封或上锁的情形,三等舱乘客可以不受阻拦的前往小艇甲板逃生」。这可能是区域或甲板位置不同的缘故。
情节:一副威廉·默多克开始降下第一艘救生艇,过程中有一边绳索放的较慢,让救生艇倾斜。
史实:铁达尼号降下的第一艘救生艇是7号,位于右舷前排第4艘,电影忠实呈现。由于新船的关系,绳索比较死硬、油漆也是全新,所以卡绳时常发生。3号救生艇的绳索曾反覆卡在滑轮中,数度黏住,几乎让乘客失去平衡。另外,烟囱的噪音也大约在这时候停止。
情节:汤玛斯·安德鲁斯在客舱区不停打开房门,劝导女乘客穿上救生衣、到小艇甲板。并告诉女侍穿上救生衣,做个榜样。
史实:根据多人的证词,安德鲁斯曾不知疲倦的巡察客舱,告诉乘客穿上救生衣并前往小艇甲板逃生。女侍玛丽·斯隆(Mary Sloan)表示:「他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无处不在,照顾每个人」。另一位女侍也作证:「他告诉我,『如果妳重视自己的生命,穿上妳的外套和救生衣,然后走过甲板,让乘客看到妳也穿着救生衣』」。
情节:萝丝碰见汤玛斯·安德鲁斯,要求指导她寻找被逮捕的犯人,安德鲁斯便告诉她一串路径。
史实:根据安德鲁斯的指示,确实可以在E层甲板找到纠察长起居室。
情节:有许多女子不愿登上救生艇。
史实:当时,许多夫妻都不愿分开,特别是女性,有记载的例证非常多。最著名的是艾达·史特劳斯向她的丈夫伊西多·史特劳斯(梅西百货老板、前美国众议员)说:「我们已经一起生活这么多年了,无论你去哪里,我都跟着你!」,他们坐在一对躺椅上等待着生命结束。
情节:卡尔和洛夫乔伊说到:「这老古板不让男人上船」、「另一边可以上」。洛夫乔伊稍后几幕又提到:「跟着姓默多克的,他好像还算讲理」。
史实:对于船长的命令「让妇女和儿童撤离」,一副默多克认为这意味着女人和小孩「优先」登艇,二副莱托勒则扩大解释为「只有」女人和小孩可以登艇,因此默多克会允许有限数量的男子登艇。
情节:杰克和萝丝为了逃生而撞破一道门,遭走廊上的服务员索赔。
史实:有生还乘客表示,走道内有服务员对乘客的破坏表示过抗议,并要求赔偿航运公司的损失。
情节:汤玛斯·安德鲁斯质问二副查尔斯·莱托勒:「救生艇怎么半满就降下?一艘可坐65人的船才坐20人左右?还有一艘只坐了12人!」。
史实:如果周围没有妇女和儿童等待上船,二副莱托勒就会让「仍空着位置的救生艇」下水。他和默多克一样谨慎,担心绳索会断裂、或者救生艇会翻覆,因此都不敢让人坐满。事实上,他们可以让救生艇满载65人并安全下水,特别是在天气和海面非常有利的情况下,坐到70人都是可行的(12号救生艇到天亮时已经有74人坐在上面)。安德鲁斯提到只坐12人的,就是1号救生艇,这艘船在沉船后也没有回去救人,成为极大的争议。
情节:三等舱乘客突破铁门,和服务员们发生肢体冲突。
史实:乘客玛格丽特·墨菲曾指证说:「在所有三等乘客还有生存机会之前,船员就将三等舱的闸门和楼梯全部锁上,一群男子试图爬上更高的楼层、与那些船员们对抗,所有人都陷入混战、大声咒骂着。女人和小孩在一旁祷告或哭泣」。
情节:一名女子遭旁人推挤,危险的抓住救生艇边缘,下层甲板走廊上有男子将她安全抱回船上。
史实:首席面包师查尔斯·贾克林曾表示,看到一名女子自己踩空,差点跌下去,抓在救生艇边缘,被服务员威廉·伯克(William Burke)抱回去甲板,后来这名女子又登上了救生艇。
情节:人群开始混乱推挤,二副查尔斯·莱托勒亮出手枪,威胁着要用它来维持秩序,然后转身装上子弹。
史实:大副亨利·魏尔德曾经向二副查尔斯·莱托勒询问枪枝存放处,后来将一些子弹和一把韦伯利转轮手枪塞进莱托勒的手中说:「你可能需要这个」。1时25分后,一些仍在船上的乘客开始恐慌或陷入混乱、试图抢占救生艇;莱托勒发现2号救生艇上坐着一群男子,便持枪对准他们大骂:「离开那里,你们这些懦夫!」,他并未开枪,因为子弹也还没装,但吓阻效果达到了,一些男子逃走。
情节:卡尔听到下方吵闹,探头出去查看,海面上两艘救生艇几乎上下撞在一起,有男子持小刀努力割开绳索。
史实: 13号救生艇刚抵达海面、绳索还未解开时,就被排水水磊的水柱(为了抽出入侵的海水)往旁边冲。这时,15号救生艇已将下降到他们头上了,乘客只能拿出小刀努力割断绳索,最后两艘救生艇错开距离,安全下水。
情节:五副哈罗德·罗威指挥的救生艇在降下过程中,有许多甲板上的男子试图抢占。他不断大吼「退后」无效,对空鸣枪了三次。
史实:当14号救生艇降下前,一群乘客试图冲上16号救生艇,五副哈罗德·罗威立即用他的左轮手枪对空鸣枪三次,以控制人群、避免造成伤害。
情节:杰克和萝丝来到小艇甲板,然后向格雷西上校询问:「另一边还有救生艇吗?」,格雷西上校双手各挽着一位女乘客。
史实:二副查尔斯·莱托勒表示,当D折叠艇正确挂在吊艇架上后开始让妇女登艇,但是在15人坐进去之后,找不到更多的妇女,这时乘客阿奇博·格雷西上校带领更多女乘客抵达。
情节:一副威廉·默多克向水手询问:「大家跑去哪了?」,水手回答:「都在船尾,长官」。
史实: 1时40分,C折叠艇从前方甲板开始降下,大部分乘客已经撤到船尾,所以C折叠艇几乎载上周围所有人。
情节:布鲁斯·伊斯梅协助乘客登艇,一副威廉·默多克不断向周围寻找妇孺无果后,命令下水。此时布鲁斯·伊斯梅趁机登艇,装的若无其事。
史实:乘客杰克·赛耶证实:「就我所见,那边没有女人。我看到布鲁斯·伊斯梅一直在协助乘客登上最后一艘救生艇,最后自己也坐进去」。伊斯梅后来表示,当时这艘救生艇附近都没有其他女人和小孩,所以就坐上去了。
情节:一名父亲安慰着救生艇中的妻女,声称自己会坐去另一艘。
史实:有许多家庭都是妻儿生还,唯独父亲丧生。乘客路西安·史密斯(Lucien Smith)告诉他的妻子说:「妇女和孩子优先只是个形式,这艘船装备精良,每个人都能得救」。乘客亨利·科利尔(Harvey Collyer)在将妻子送上救生艇时说:「去吧洛蒂!拜托妳,勇敢的去吧!我会去坐别的小艇!」。
情节:许多男子聚集在烟囱旁的船舱顶部,他们合力尝试将一艘救生艇推下来用。
史实:在最后时刻,阿奇博·格雷西四世、詹姆斯·史密斯、大副亨利·魏尔德、一副威廉·默多克、二副查尔斯·莱托勒等人曾在海官起居舱顶部、合力尝试解开A和B折叠艇,试图把它们移动到正在淹水的下方甲板。实际位置就如电影呈现的那样准确。
情节:一副威廉·默多克持枪维持秩序,在极大压力下开枪打死一位男乘客和被人推出去的汤米。他向大副敬礼后,举枪自尽掉进海里。
史实:虽然是电影中最有争议的情节,但是它有相关证词可以推理。几名乘客作证,在铁达尼号沉没前的最后时刻,默多克开枪射击两名试图硬闯救生艇的乘客后,也举枪自杀了。另一些表示有海官举枪自杀的生还乘客指出—— 枪声来自右舷前方的吊艇架附近,默多克正是右舷指挥官。曾经亮枪的三位海官中,也只有默多克死亡。
情节:杰克和萝丝经过头等吸烟室,遇见正在凝视油画的汤玛斯·安德鲁斯,他将自己的救生衣交给萝丝。
史实:根据服务员约翰·史都华(John Stewart)的证词,当他经过头等吸烟室时,看见安德鲁斯站在壁炉旁,将救生衣放在附近的桌子上,双臂交叠在胸前、独自凝视着壁炉小时钟上方的油画。这段行踪报告后来出现在1912年的著作《汤玛斯·安德鲁斯:造船者》(Thomas Andrews: Shipbuilder),并长期延续下来,成为最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
情节:头等舱乘客班杰明·古根海姆和男仆穿着晚礼服,婉拒服务员递上的救生衣,并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就算沉没也要像个绅士那样。但我们想要来点白兰地」。
史实:班杰明·古根海姆将救生艇位置让给一位女乘客后,和他的男仆维克托·吉利奥曾回到B-84客房,脱掉救生衣和御寒毛衣,换穿晚礼服,班杰明还戴着大礼帽。他向服务员亨利·塞缪尔·埃吉斯(Henry Samuel Etches)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就算沉没也要像个绅士那样」。生还者罗丝·艾米莉·伊卡尔(Rose Amelie Icard)在一封信中写道:「大富豪班杰明·古根海姆帮助拯救了妇女和儿童后,他在礼服扣眼处插上一朵玫瑰花赴死」。这两个人最后一次被人看见时,正坐在主楼梯门厅的轻便折叠躺椅上,一边喝白兰地一边抽雪茄。
情节:船长爱德华·史密斯神情恍惚,茫然的走进舰桥,把自己关进操舵室,并在那里抓着舵轮任由海水淹死。
史实:乘客劳勃·威廉·丹尼尔(Robert Williams Daniel)表示,在船沉没之前,目睹船长史密斯淹死在舰桥操舵室里,亲眼看见海水至少淹到他的腰部,「我就再也看不见他了」。因此,这一直是史密斯流传给世人的标志性形象。
情节:沉船在即,音乐家们却没有停止演奏。在小提琴手华莱士·赫特利带领下,他们继续拉琴、放弃逃生机会。
史实:音乐家们原先在室内透过音乐安抚乘客,后来自行移动到小艇甲板上演奏。许多生还者表示,华莱士·赫特利和乐队一直都在演奏,直到最后沉没为止,乐队成员全数罹难。他们的故事很快成为极受世人欢迎的传奇,现在是海上英雄主义史上最高贵的象征之一。
情节:一对老夫妻在床上相拥,海水涌进房间,两人坚定携手赴死。
史实:这里就是伊西多·史特劳斯与艾达·史特劳斯的真实故事。伊西多曾以坚定的语气拒绝登艇:「我不会比其他人先走」。艾达也坚持不与丈夫分开。其他人最后在甲板看到伊西多和艾达仍然坐在躺椅上,目击者称这一场景是「爱和忠诚最非凡的展现」。
情节:音乐家们演奏完最后一曲〈与主更亲近〉。
史实:许多生还者表示,在铁达尼号上听到乐队演奏了〈与主更亲近〉。于是在最早的沉船报导中,这首曲子便和铁达尼号的故事紧密连结了。
情节:舰桥沉没、船长罹难,甲板上还有救生艇翻覆着无法载人。
史实:大约2时15分,突然增大的船身下沉造成一股冲击,这被生还者称之为「巨浪」,它从往后沿着小艇甲板猛力冲刷,两艘折叠艇和许多人一起被冲走。
情节:大量人群恐慌的朝着船尾逃生。
史实:「巨浪」将许多人扫入海中,人群开始往船尾逃离。首席面包师查尔斯·贾克林作证说,他目睹大量人群从小艇甲板倾泻而下,大概是在与3号烟囱齐平的小楼梯上,然后他也加入这些向船尾甲板奔跑的人群。
情节:烟囱倒塌,法布里奇欧当场被砸死。
史实:随着铁达尼号沉没,船身倾斜,1号烟囱在自身重量(50至60公吨)的作用下坍塌,有好几个人坠入水中,有人遭到烟囱压死。坍塌的烟囱引发一个浪潮,把周围46公尺内的一切东西冲走。
情节:船尾升起,螺旋桨露出海面。
史实:当船在水中倾斜时,生还者作证说,他们全都看到铁达尼号的船尾升起,据说它与海面已经达到30度至45度的夹角。乘客杰克·赛耶证实:「尽管有几个人在我们的呼喊和祈祷中努力的划,但我们却逐渐被吸入一个巨大的旋转物。我向上看——我们就在三个巨大的螺旋桨下方。有一瞬间,我认为它们肯定会掉在我们头上」。
情节:神父汤玛斯·拜尔斯在艉艛甲板为所有将会遇难的人祷告,一手抓着蒸气绞盘。
史实:神父汤玛斯·拜尔斯据说曾两次拒绝登上救生艇。当人群逃往船尾时,他正手持玫瑰念珠、聆听众人忏悔并给予赦免,最后罹难。
情节:船剧烈倾斜时,许多人往下滑落,摔在远处。
史实:首席面包师查尔斯·贾克林作证说,当他正在穿过艉艛甲板时,船突然沉重的向左舷倾斜。船尾没有上升,但前段正在下沉。根据他的证词,除了他之外,所有人都被扔进井围甲板里——大约有数百人重重的摔在一起。
情节:一位面包师跨越安全栏杆,并拿出口袋里的酒瓶喝起来。
史实:电影描写的就是首席面包师查尔斯·贾克林,他不但表示喝了好几次酒,最后也爬到了最外围的安全栏杆跨越过去,这样当船尾沉进海里时,他就在船外的最高点。
情节:在救生艇上的布鲁斯·伊斯梅表情崩溃,转头过去,不敢目睹铁达尼号最后的沉没场景。
史实:布鲁斯·伊斯梅作证说,当铁达尼号在沉没的最后时刻前,他转头过去,没有看见船是如何沉入北大西洋。
情节:倾斜的机房里,轮机长和工作人员们仍在努力保持发电。
史实:轮机长约瑟·贝尔在事故中坚守岗位,带领所有技工、工程师和团队其他成员保持发电机运转,供应灯光与电报机的电力。也由于大多数船难都会侧倾翻覆,而铁达尼号并没有,因此有专家推测轮机船员可能一直在控制水泵,努力平衡进水分布量,使船只不要侧翻。由于他们的努力,铁达尼号才能持续疏散和对外呼救。轮机长最后和他的一些工作人员有可能死于锅炉和发动机被海水淹没时所产生的爆炸。世人称他们为「机房英雄」,在利物浦和南安普敦立碑纪念。
情节:整艘船的灯光闪烁了一下,然后熄灭,陷入彻底黑暗。
史实:铁达尼号在最后时刻,船上全部灯光闪烁了一下,然后完全熄灭、陷入黑暗。二副查尔斯·莱托勒回忆说:「我看到船尾越来越高,直到它从水中升起,然后传出一种可怕的咆哮声,那是锅炉掉出来的声音,它们砸烂经过的一切东西。铁达尼号清晰可见,点着明亮的灯光,当锅炉掉下去时,她陷入完全的黑暗,在满天星斗的背景下还能清楚看到巨大的黑色轮廓」。
情节:铁达尼号船体从中间断裂,一分为二。
史实:装满海水的船首往下拉,同时船尾的空气仍保持着上浮力——这两股相反方向的力量在结构最薄弱的地方对抗着,灯光熄灭后不久达到峰值应力,这艘船就从中间分裂了,这一幕至少有14位生还者目睹然后作证,但断裂说法不被调查听证会采纳,直到1985年发现沉船残骸后才证实。
情节:船首沉没之前,把船尾拉成垂直角度。
史实:由于在残骸遗址中发现了来自断裂处的两片双层龙骨,加起来长达21公尺,而且它们与分裂的船首与船尾距离相当远,显示它们在海面时就已经分离了。因此专家认为,淹没的船首可能在短时间内仍透过双层龙骨与船尾连接着,在完全分离之前将船尾拉向高角度。
情节:杰克和萝丝也跨越了安全栏杆,位在船尾的最高点。萝丝和面包师目目相觑,看着船缓缓滑入海里。
史实:当铁达尼号终于沉没时,首席面包师查尔斯·贾克林就用膝盖骑在安全栏杆上。不过他作证说,当时栏杆上只有他一个人,而且「船尾并没有达到90°垂直」。并表示沉船「只是滑行下去而已」、「感觉好像在搭电梯」,而且「连头发都没有弄湿」。这部分,在电影中改的更加戏剧化。
情节:铁达尼号完全沉没,杰克和萝丝互相紧抓对方,但因为沉船的吸力太强而松手。
史实:乘客阿奇博·格雷西四世曾证实,沉船时他遭到吸力深深拉入冰冷的海水中。但许多乘客也表示,「最后没有明显的吸力」,沉船吸力可能因位置不同而异。
情节:海面上有大量落海者,他们极度惊恐,发出非常多哭声、呻吟声和呼救声。
史实:乘客劳伦斯·贝斯利(Lawrence Beesley)描述:「充满人类的恐惧、绝望、痛苦、怨恨和愤怒,每一种可能的情感都混合在一起。我确信那里完全垄罩着惊恐,几百公尺外的任何一艘艇都没人能摆脱这种震憾,因为知道这么近距离,眼睁睁目睹一场悲剧...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规模发生」。乘客乔治·兰斯(George Rheims)形容为「一种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凄惨呻吟和呼救声」。
情节:一位救生艇上的船员拒绝划回去救人,他恐吓其他乘客,如果回去会翻船。玛格丽特·布朗则敦促其他女子拿桨划船,并与那位船员争执。
史实:玛格丽特·布朗曾敦促救生艇乘客开始划船,回去救人。指挥6号救生艇的舵手罗伯特·希琴斯便恐吓船上的女性「回去没有用」,他喊道「那里只有很多僵尸。现在活着的是我们,不是他们」。玛格丽特·布朗因此威胁要把他扔到救生艇外。
情节:五副哈罗德·罗威发号施令,将四艘救生艇绑在一起,指挥乘客挪出空位。然后他带人回去寻找生还者,大量尸体让他们前进困难,最后救起萝丝。
史实:沉没后,五副哈罗德·罗威将10号、12号、14号和D折叠艇靠在一起,将他船上的许多乘客转移过去、空出许多位置。然后他带着8名水手回到沉船现场,他回忆:「尸体多到连划桨都变得很困难」。当时海水温度约摄氏负2°C,大约20%的落海者会在2分钟内迅速死于冷休克,剩下的人会因失温症而在15至30分钟内死亡,而五副返回时已经过去45分钟了。他们总共救起4名落海男子,其中一名则是来自英属香港的中国人郎方(Lang Fang),他获救后开始协助划船,哈罗德·罗威评论说:「他看起来像个英雄!」。
情节:萝丝在卡柏菲亚号上仰望黑夜里的自由女神像,下着滂沱大雨。
史实:卡柏菲亚号于4月18日21时30分抵达纽约港54号码头时,聚集了约40,000人在滂沱大雨中等候。
关于电影中一些真实人物的性格特别明显,善恶分明,这也是有历史根据的,并不是导演刻意神化或丑化某个角色。
总设计师汤玛斯·安德鲁斯:
造船厂工人表示,安德鲁斯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领导者,并且仍是好朋友」。女侍玛丽·斯隆(Mary Sloan)则描述了安德鲁斯的性格——「总是面带微笑、亲力亲为、笑声爽朗、心胸宽大、温柔、亲切自然,他对任何人都一样,这让每个人都爱他」。女侍维奥莱特·杰索普(Violet Jessop)表示,工作人员都「习惯他在身边走来走去,带着疲惫但满意的表情」。安德鲁斯在乘客和船员中一直是个受欢迎的人,首席面包师查尔斯·贾克林甚至给安德鲁斯烤了一条特别的面包。事故时间,女侍表示安德鲁斯的表情「看起来好像心碎了」、「他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无处不在,照顾每个人」。他到处恳请女士们赶快穿上救生衣撤离,并在即将沉没前挥动手臂发出响亮的命令要求女性登艇:「不要犹豫。坐进去,坐进去!」
白星航运董事长约瑟夫·布鲁斯·伊斯梅:
他的负面形象主要来自新闻媒体,因为他逃生时仍有许多女人和小孩在船上。有些文章称他为「铁达尼号的懦夫」或「畜生伊斯梅」。特别是和伊斯梅有恩怨、掀起批评议题的「黄色新闻大王」威廉·赫兹。灾难之后,很多讽刺漫画或讽刺短诗纷纷出现,毫不留情的批评伊斯梅,随后每部关于铁达尼号的文化作品都将伊斯梅描绘成一个恶棍。所以导演是按照伊斯梅的主流历史形象去描写。不过事实上,伊斯梅引退后,花了25年处理灾难赔偿及其造成的后果,这显示伊斯梅可能并不完全像文化中那样负面。
乘客玛格丽特·布朗:
除了贫民背景、富豪身份塑造出的亲切性格外,实际上玛格丽特登上铁达尼号之前就是个慈善行动家,她很关注妇女、孩童、青少年和劳工的权益。灾难后,她在纽约利用自己的语言技能和人脉,协助所有铁达尼号生还者都找到朋友、家人,获得医疗和紧急援助。随后帮助建立了生还者委员会,当选为主席,并为贫困生还者筹集了近1万美元。她过世后,得到一个「永不沉没的莫莉·布朗」美誉。由此可见,这个角色热心助人且善良的特质取材自许多她的真实事迹。
舵手劳勃·希琴斯:
多位生还者指证希琴斯在救生艇上把所有的毯子都拿去包在身上、骂脏话、喝光了所有威士忌、不断侮辱其他人、将罹难者称为「僵尸」、拒绝返回沉船现场救人、与女乘客玛格丽特·布朗及海伦·邱吉尔·坎迪等人发生口角争执,并且抱怨连连,不停表达负面想法。他在历史上留下的臭名仅次于伊斯梅。
最后是大家最关心的男主角
导演没有影射任何这艘船上的人,完全是他自己创作的角色。
当时船上只有一个杰克,叫做杰克·赛耶(Jack Thayer),17岁,陪父母旅行的头等舱乘客。
也只有一个道森,叫做约瑟夫·道森(Joseph Dawson),23岁,在机房工作的加煤工。
两人在航行中都没有结识女伴、都不是三等舱乘客、没有发生过任何与电影情节有关的事迹。
美国好莱坞编剧大师克里斯多夫·佛格勒表示,杰克·道森的原型应该是少年众神,如大卫王、阿多尼斯和巴德尔。
以上诸多细节,都还能找到证人作证的来源,算是非常考究的一部电影。
也许坐上时光机回到1912年,真的会看到电影中描写的情节真实上演。
给大家提供另一种角度来看这部片。